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思想的天窗,阅读能够积淀思想的厚度,其中对黑暗的揭露是人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的精神食粮中阅读可占一大部分,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也许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1余华曾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是的,真实,《许三观卖血记》正是诠释了一种真实。当这本书以它血红色的封皮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想着血红色一定暗含着什么,当我慢慢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这血红的封皮凝聚着余华日日夜夜的心血,流淌着许三观承担责任的血液,展露着在贫穷时代人们内心的无助与期盼。
许三观,社会最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善良、有责任心、疼爱孩子,尽管一乐不是他的孩子,但他依然对一乐付予无私的爱,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文章的开头便于卖血有关,许三观第一次与根龙、阿方卖血,不懂他们做事的道理,提出许多疑问,作为小人物的许三观在年轻的时候对这个社会概况一无所知,他的内心单纯而可爱。可是随着他不断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苦难:自然灾害、文化~、接受一乐不是自己孩子的事实、为了二乐卖血与队长喝酒差点丢掉性命、一乐得病等等,这些苦难这些生活的压迫使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他开始顺应这个时代,在卖血之前喝水,给李血头送礼物,向这个不平等的时代低头,在那个革命时代的中国,人们开始变了,他们由原来的朴实变得可以为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向利益的主宰低头。在当今这个和平的时代,这样的事例也会发生,人们的贪婪,人们的自私使他们想要更多的物质,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折手段。人生本就是多苦难,可是人与人面对苦难的方法不同,是选择直视困难还是逃避无从所知,有些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坚持已久的从幼年生根的那颗初心,开始顺应时代的变迁,成为行尸走肉,没有理想,没有精神的追求,只为物质的满族。
人生多苦难,人性易改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当许三观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不是亲生儿子时,当一家人都去胜利饭店吃面条自己只能吃一个没有手掌大的地瓜时,当一乐怎么也不肯给何小勇喊魂且只认自己为爹时,爱在一步步升华。这本书因卖血而写,又因卖不成血而结束。故事中有我们常忽略的亲情,有令人羡慕的爱情,有万分感慨的社会状况,有着那些无从感知的人的本性。
这也正如余华所说的那样:“这本书表达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开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2他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以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他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以满腔沸腾的热血,写下了这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刻于心的民族记忆。
他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这部伟大的著作,叫《四世同堂》。
这是一部灵魂的屈辱史。日军侵华了,北平沦陷了,人民遭殃了,生活在一夜之间被打乱了,民族一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了,形形**的灵魂也趋势上演了……北平城被日本铁蹄践踏的背后,是卢沟桥燃起的熊熊烈焰;小羊圈胡同里各色人物荣辱沉浮与生死存亡的形象写照下,透露出的是战火对一个民族灵魂的侮辱。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其他人物的起伏变化,以小见大,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一夜之间,梦魇出现,各色灵魂争相着淋漓上演……
这是一部灵魂的展现史。这里有如瑞宣般爱家爱国人士被逼无奈的心理斗争,有如冠晓荷和大赤包以及瑞丰那位时髦太太般家贼汉奸们丑恶嘴脸,也有如瑞全和仲石一样不甘苟活于世,对侵略者的屠刀奋起挥舞的反抗者。祈老人和祈天佑是保守的,小崔、孙七、金三爷,以及桐芳、招弟、高第、白巡长是有善良本性的。李四爷夫妇的“老好人”形象在彻头彻尾地淋漓尽现,妞妞至死不肯吃“共和面”的'执拗,辛酸了一代北平人……这些都在老舍的笔下一一上演,无所事事中透露着愤慨,轻松幽默中引人深思。
这是一部灵魂的觉醒史。战争激怒了人,也改变了灵魂。虽然招弟从一个纯洁的姑娘变成了日伪的特务,让人心寒,然而钱默吟却被战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旧式知识分子激怒成投笔从戎的革命者,也让矛盾的高第与瑞全并肩作战,让祈老爷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账,让小崔和李四爷等人不乏悲壮地为革命而牺牲……这足以让人喟叹,让人震撼!
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人性之花的淋漓绽放,是一首铿锵激荡的民族灵魂的交响,这是在先生的妙笔下,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这里,我们借先生的笔看到了一部旧中国的抗战史,了解到了在枪炮的雷鸣中形形**的最本质的性格,它让我们不断地理解与反思。而透过这部国民史,我们又读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轻松幽默的笔调里有的是满腔的愤慨,嘲笑讽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颗对家国拳拳之爱的心,是对国民蒙昧强有力的呼唤,是对胜利最急切的渴望与坚信。
这位先生,叫老舍;这部书,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3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动乱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辱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
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日本人占领了北平,小羊圈的人都闲下来了,不敢出门,冠晓荷和大赤包却成了最忙碌的。冠晓荷动了给日本人当大官的心思,大老婆大赤包为了帮助丈夫成事,主动请缨要和丈夫分头去外面打探消息。大赤包临走还不忘吩咐两个女儿通过和其他官家**的交往多为自己的父亲牵线搭桥。真的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过姑娘家家的,哪里有她们父母那种阴暗的心思呢?
虽然是两姐妹,但因长相不同,在家中的待遇也有所不同。有这样拜高踩低、仗势欺人、利益熏心、崇洋**的父母,长相平平却还有点良心的大女儿高第又能怎么样呢?即使是遇到了俊秀的钱家二公子,她也只敢在梦中与他想好。而有着姣好面容的小女儿高第,就学会了父母的一些言行,从不认为父母的行为是可耻的。
祁老太爷的七十五大寿马上就要到了,可是外面兵荒马乱的,能在家中守着性命就不错了,谁还敢出去。可是老人家没几年活头了,也就指着过大寿能高兴高兴,又怎么能逆了老人家的意呢?瑞宣这下可急坏了,天天思忖着怎样外出置办吃食。
人们都闲置在家了,可大家伙还得吃饭啊,不干活哪里能有钱生活,于是父亲让瑞宣到他代课的教堂学校去看看,瑞宣听话地前往。可是到了学校,洋神父对瑞宣的态度变得很差,应该是觉得日本人都能欺负中国人,所以他们也看不起中国人了吧。瑞宣受不了这份歧视,于是跟洋神父辞了工作,走回家中。瑞宣有点高兴,有点沮丧,高兴的是他终于听从了一次自己的内心,不愿意低三下四委曲求全,难过的是生逢乱世,没有了那份工作,他赚的钱就少了很多,该怎么养活这一大家人呢?
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小羊圈片区的白巡警,这是一个好人,虽然做的不是抗日的营生,但是他对小羊圈的居民却是真的关心,悄悄告诉瑞宣,日本人此刻在净街。
李四爷李四妈和邻居们来到小羊圈的大槐树下聊天,说的都是憎恨日本人的话语,可唯独只有瑞丰只关心自己家长里短,心底里和瑞宣叫着劲。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祁老太爷和父母都最喜欢他,这是因为他太过于现实,会让老人安心。瑞宣告诉了家人辞去教堂学校一职的事情,家人不愿意了,心里话也只能跟瑞全说说。唉,旧社会的小老百姓哪里能管那么多事,只要自己肚子能吃饱,生活还有保障,就算是幸运的吧!
日本人欺负了中国人,还想要欺骗中国人是为了和平而战。关晓荷之类已经跑了很多天,可是还没有跟日本人拉上关系,这可真的急坏了。他认为日本人比较赏识钱先生这类的文人,可能很快会任命钱先生为**,但钱先生总是对他不理不睬,于是他只能曲线搭桥,先找祁瑞宣,鼓动他一起自己去邀请钱先生成立一个文学社,好引起日本人的注意。这家伙,长的什么脑袋,明知道钱先生连自己都瞧不起,还认为他能和日本人合伙欺负中国人?这惹的瑞宣对冠晓荷更加不满。
大赤包每天为了丈夫的仕途东奔西跑,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有功之臣,就更看不上冠晓荷的小老婆尤桐芳,认为她是不单是戏子,还无法与上流社会的沟通感情,很是掉价。尤桐芳也无法,只能背着丈夫和大赤包过不去,只能和大赤包的大女儿高第说说话。在面对家国天下的问题时,这些养尊处优的官太太、姨太太们也只能窝里斗!
上海开始抗战的消息传到了北平,传到了小羊圈,瑞全坐不住了。他太想抗日,可是不知道自己去哪里跟着谁抗日,这下有了方向,生活又有了希望。他爱他的母亲,很想跟母亲说这些事,但他知道他的母亲身体很不好,也不知道能活到哪天,也不想让她再担心,于是到嘴的话又咽了回去,也只能跟大哥瑞宣说说。
小羊圈的人们也为此一改往日忧心忡忡的模样,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聚在一起议论了起来,唯独瑞丰两口子不怎么高兴。小羊圈的另外一些居民也纷纷在书中登场,这让我们的故事越来越丰满起来。六号的丁约翰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光棍汉,在英国馆当摆台,这让他自觉优越,只和冠晓荷一家来往。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马裤先生’、‘抱孙’、‘眼镜’ ...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