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在上下五千年《信陵君救赵》中你从那些句子感悟到信陵君是具有怎样特点的人,为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上下五千年《信陵君救赵》中你从那些句子感悟到信陵君是具有怎样特点的人,为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02
  • 发布时间:2024-05-12 03:05:10
主要内容: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一)仁而下士,谦而礼交。作品首先用简洁、洗炼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信陵君的身世地位:“魏昭王少子”、“魏安■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
内容详情

主要内容: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一)仁而下士,谦而礼交。

作品首先用简洁、洗炼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信陵君的身世地位:“魏昭王少子”、“魏安■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从而对信陵君作了必要的、初步的交待。然后,突出强调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仁而下士”、“谦而礼交”。正因为他能够“士无贤不肖,皆能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所以在当时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士──“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些是对信陵君概括的介绍和评价。

其次通过“公子与魏王傅”的典型事件(课文删去此节),首先写出“士”在国家安危中的重要作用。在“公子与魏王博”的轻松气氛中,突然传来“赵寇至”的紧迫消息。魏王的反映是:“释博”、“心不在博”;而公子的反映却是:“止王”、“复博如故”。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发表现了信陵君胸有成竹、遇乱不慌的镇静态度。但这并不因为他聪颖过人、料敌如神,而是由于“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这样,便用确切的事实,强调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重要意义。然后,再通过“自迎侯生”的典型事例,形象地写出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具体情况。当信陵君听说魏有隐士侯嬴后,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又老又穷的“夷门监者”而厌恶和嫌弃,恰恰相反,他立即“往请,欲厚遗之”,并且“置酒”以待;然后“从车骑”、“虚左”、“自迎”、“执辔愈恭”;入市之后,则“颜色愈和”、“色终不变”;至家之后,马上“引侯生坐上坐”、“为寿侯生前”。一个魏国的贵公子,居然能够去拜访、亲迎一位看守城门的小人物,并表现出如此异常尊敬和谦恭,实在难能可贵。它强烈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美德,闪烁出深邃的思想光彩。

(二)见义勇为,救人急难。

在秦国“进兵围邯郸”的严重时刻,作品形象地描绘了平原君、魏王、信陵君的不同反映:平原君是“数遣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现了他的焦急和无能;魏王则是“恐”和“畏”,表现了他的自私和懦弱;只有信陵君,“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舍生相救的高贵品格。在情节上,为他求教侯嬴做了铺垫。在救赵途中,他不忘战友,求教寒士:“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他明察自省,引咎自责:“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他谦恭谨慎,不耻下问:“公子再拜,因问”;他虚怀若谷,采纳善言:“公子从其计”。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信陵君从谏如流,纳入善言的性格特征。

在信陵君救赵的刀光剑影中,虽然记叙较为简练,但却突出了他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高尚品德,形象地写出了他是个有勇有谋的治国人才:他“矫魏王令”,他“将晋鄙军”,他“勒兵,下令军中”,他“进兵击秦军”,终于胜利完成“救邯郸,存赵”的历史使命。这样,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品德,所以才完成了窃符救赵的大任。侯嬴,这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重要人物。他虽然有着和信陵君绝然不同的社会地位,但是作者仍把他的理想,倾注在这位“夷门抱关者”身上,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寒士”形象。

(一)地位低贱,品行高洁。

作品首先介绍了侯嬴低下的社会地位:“年七士,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老又穷的“夷门抱关者”,却有着贫贱不能移的铮铮硬骨,对公子的“厚遗”“不肯受”,他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这掷地有声的豪迈语言,突出表现了这位老“寒士”品行的高洁。出于阶级的本能,在贵族公子的热情礼遇下,他不得不对其真伪做一番认真的考察,于是他“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于是他“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表现了他的沉稳老练。但当地发现信陵君不仅态度谦恭,而且心地真诚之后,他便也以诚相待,并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才有意识地让“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他才为其推荐了另一位贤士──屠者朱亥,使其在伐秦救赵的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作品采用对比的手法,在表现社会地位高贵的信陵君不居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可贵精神同时,突出表现了社会地位极为低贱的侯嬴,“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的高尚品德。

(二)远见卓识,足智多谋。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成功,主要依仗于侯嬴,否则,“欲赴秦军”的信陵君必将落得“肉投馁虎”的结果。作家怀着满腔热情,形象地写出了侯嬴过人的智慧和才能。在信陵君“辞决而行”后,侯嬴准确地判断他还会回来,理由是:“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在信陵君向他求教时,他依据军事常识提出:欲夺晋鄙军,必先窃得兵符,并只有如姬能做此事。在信陵君将行之时,他精明地预见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因而再次推荐朱亥,以备晋鄙“不听,可使击之。”果然,信陵君在伐秦救赵中,他的预言在客观实践中诸一得到了应验。这样,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侯嬴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寒士”典型。

(三)忠于知己,死而无怨。

由于侯嬴亲身受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精神感召,所以在国家、知己有难之时,他便挺身而出,真诚举谏,并决心以死相报。他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果真,当魏公子至晋鄙军时,“侯生果北乡自刭”。通过侯嬴感人的语言,悲壮的行动,作家完成了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拼力死命的有功之士”的形象塑造,由衷地赞美了他为国捐躯,为知己而死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司马迁“忠于知己”、“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你如何看待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窃符救赵呢?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暴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暴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暴,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然而,紧接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暴国或其他几国,而只因其姻亲平原君在赵。并由此引出,其实信陵君不仅不为就暴国,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没有暴王。接下来,作者又将矛头指向暴王,说明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所以能成功,暴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对全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暴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你认为有什么影响呢?

战国中后期,随着秦国的强大,关东六国贵族为了挽救自己国家,开始网罗天下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这其中最杰出的人物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及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被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以做出的成绩来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贡献最大,曾经窃符救赵促成反秦联盟的形成,最终使得反秦联盟在邯郸之战中击败秦国,信陵君也因为这个成语而广为人知,实际上信陵君除了救赵国之外,还在魏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魏国复存。

因此李白曾经写诗赞誉道: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这样一个人,通常情况下,结局要么善终,要么惨烈,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信陵君最后却伤于酒色而亡,实在是让人想不到。

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少子,魏昭王死后其兄即位,是为魏安厘王,魏无忌则被封在信陵,因此人们都称魏无忌为信陵君。

在魏安厘王在位期间,魏国逐渐从战国初期的超级霸主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素有大志的信陵君想要恢复魏国曾经的荣光,为此,他网络天下人才,巅峰时期,门下食客三千,在当时的各国中颇有威望,其耳目也遍布各国。

据说有一次魏无忌与魏安厘王下棋的时候,有人传来赵国向魏国发兵,使得魏安厘王惶惶不安,结果魏无忌却说,那不过是赵王在打猎罢了。

原来魏无忌遍布各国的耳目中,竟然有的渗透到了赵王宫里面,对于赵国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这个故事一方面展现了魏无忌的情报才能,另一方面也让魏安厘王惶恐不安。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魏无忌竟然能把耳目安插在赵王宫,就能安插在魏王宫,假如魏无忌想要造反,那种隐患还是很大的,因此,魏安厘王开始疏远魏无忌,这对于一心想要做些事情的魏无忌来说,还是很难受的。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趁着击败赵国发动了邯郸之战,意图灭亡赵国,这给了魏无忌一次显露手脚的机会,当然赵国形势岌岌可危,便向魏国救援,魏安厘王随即派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去增援,然而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却威胁魏安厘王,一旦魏国救援赵国,秦国将施展报复。

魏安厘王因此投鼠忌器,让晋鄙的十万大军在国境线上观望,这对赵国来说,形势还是十分危险的。

魏无忌再三请求魏王发兵,魏王始终不为所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魏无忌听从门客的建议,策反魏安厘王最宠爱的老婆如姬偷得虎符,随即杀了魏国主将晋鄙,取得了军权,率军开拔,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虽然有夸张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魏无忌通过自己的情报网络,成功地取得了军队的指挥权。

对于任何一个君王来说,都是无法容忍弟弟夺得军队的兵权,杀害三军主将的行为的,魏无忌的救赵的结果虽然是伟岸的,但是过程应该是阴暗的,最终结果就是魏无忌再不敢回到魏国,而是留在了赵国,十几年没有回到魏国。

假如魏无忌一直待在赵国,下场应该也是极好的,但是在邯郸之战后,秦国很快恢复元气,再次开展对各国的蚕食,魏国也损失惨重,由于魏安厘王昏庸无能,无法抵挡秦军,就希望在赵国的魏无忌能够回来主持大局。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对于战国后期的天下形势,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元气已经彻底被打散了。杀神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精锐,此后赵国的军队再无力抵抗秦国。而赵国的军队是战国后期唯一能独自与秦国抗衡的军队,可以说长平之战已经基本上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局面。信陵君虽然救下了赵国,但也只不过是帮赵国又续了二十多年的命

信陵君,一般指魏无忌,战国时期魏安釐王的弟弟,因被分封在信陵这个地方,因而被称为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情发生在长平之战后。当时秦国刚刚在长平之战中大胜赵国,并且坑杀了赵国四十万精锐,打算长驱直入,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进而灭掉赵国。

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国王室之女,信陵君的姐姐,因此,赵国多次派人向魏国求援。起初,魏王倒也愿意帮助赵国,于是派出大将晋鄙率兵十万驰援赵国。但这个消息不久就被秦王得知了,就派人威胁魏王,结果魏王还真就被吓住了,连忙派人叫停已经走到半路的晋鄙,于是晋鄙就只能让军队驻扎在邺这个地方。

信陵君不愿意坐视赵国被灭,于是就想办法援助赵国。信陵君本想带着自己麾下的门客上战场,可面对数万的秦军铁骑,纵使信陵君门客有数千之众,也不可能救下邯郸,匆忙上阵,只能是羊入虎口。这时,信陵君门下的谋士侯嬴为他出了一计,让他窃取魏王的兵符,指挥大军进攻秦军,如此方能解决邯郸的危机。

信陵君听之大喜,就找来了曾受恩于自己的如姬,让她去魏王的寝宫**兵符。如姬是魏王的宠姬,早年父亲被人杀害,而信陵君帮她报了杀父之仇。所以信陵君此次找她帮忙,她也同意了,并且顺利盗出了兵符,但她身为一个妃子,随随便便就找到了魏王的兵符,如果说背后没有魏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是不相信的。但不管怎么说,兵符算是到手了。

取得兵符之后,信陵君便带领门客朱亥前往军队驻地,想调动军队支援魏国,可主将晋鄙却对信陵君有所猜忌,不愿意交出兵权。信陵君便只得让朱亥偷袭杀死了晋鄙,拿到了兵权。之后信陵君便率领军队击退秦军。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