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自言自语正常吗

自言自语正常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01
  • 发布时间:2024-05-13 00:05:07
自言自语分正常和病态,需要自己甄别或者去医院诊断。本质区别在于有无分享交流。正常的和病态的自言自语,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与外界的分享互动和情感交流。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没有那么多小伙伴一起玩、交流、互动,他们习惯于跟自己玩,玩具又比较多,比
内容详情

自言自语分正常和病态,需要自己甄别或者去医院诊断。

本质区别在于有无分享交流。正常的和病态的自言自语,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与外界的分享互动和情感交流。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没有那么多小伙伴一起玩、交流、互动,他们习惯于跟自己玩,玩具又比较多,比较容易沉迷于自己的想象当中,不断地在变换角色。所以,孩子沉迷于游戏中时,会有一些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在幼儿园或刚入学的小朋友里,常常可以见到。

正常的自言自语有对环境的掌控。相对来说,成年人的自言自语更不容易被人接受。其实,成年人的自言自语如果跟心理活动、环境都很和谐,内容也都不离奇、不怪异,就是正常的。人在儿童期会依靠内部语言思考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常通过“自问自答”方式进行。有些成年人因成长过程中对外沟通不足、语言转换发展受阻,会延续儿时自问自答的心理模式。

扩展资料:

自言自语的内在原因

自言自语是因为孤独,和自我对话可以缓解孤单和压力,缓解情绪著名的《憨豆先生》中憨豆就是经常自言自语,他表面看似活得自在,实际内心是孤独的,他经常都是一个人,日常就是对着自己的泰迪熊自言自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也因为身边缺乏朋友或因为缺少他人的关注,因此缺少和他人的交流,因为孤独,为了倾诉内心的交流欲望,表达自我,他们会通过自言自语的形式来缓解情绪。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里长辈又经常外出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自言自语的情况。

德国的心理学家认为:“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有利身心健康,可以使我们紧张的心态平和下来,恢复心理平衡,找到宣泄自我的出口。

1.整理思绪,整合记忆

当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念叨寻找要买的东西,甚至我们在做任务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边碎碎念,特别是程序员经常都会有自言自语的情况,其实这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思路,整理逻辑,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我们看书或阅读背诵单词的时候也会自己读出来,这也是为了加强记忆。

英国班戈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PalomaMari-Beffa博士曾研究过大声朗读对人的注意力和表现的影响。参与者共28人,一部分人默读、一部分人大声朗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博士观察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整体表现。最后发现,大声朗读的人注意力更集中,整体表现更好。这种也可以说是我们将思维的过程外部化,有声化。我们通过自我的口头语言将自己思考的过程表达出来,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思绪。

2.社交关系中的顾虑或防备

我们生存于各段社会关系中,出于社交,我们很多时候很多真心话是不可以或不敢表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顾虑和防备,这个时候,自言自语就成为一种安全的语言发泄,通过自言自语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不用考虑别人怎么想,不用担心隐私泄露。

3.自我鼓励,积极暗示

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需要面对一项没有做过的任务,或需要我们面对众人发言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想到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紧张,我们担心出丑。因此,为了缓解情绪,我们会给自己打气,我们会和自己对话,暗示自己,接下来的事情并不可怕,并让自己积极去面对它。

另外,在英国班戈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中,AlexanderKirkham等发现,出声地自言自语事实上可提高个体在任务中的控制能力,效果显著优于不出声的自言自语。研究者给予28名受试者一组书面指令,要求他们默念或出声读出来,并测定了这些受试者的注意力及任务表现。结果显示,出声时上述两个指标均更为理想。

出声的大部分优势单纯来自于听到自己说话,因为听觉指令在控制行为方面的效果优于书面信息。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自言自语提高任务中的控制力,出声的效果会好很多。自我打气就是通过自言自语来提高自己的控制力,缓解紧张的情绪来让我们积极地去面对任务。

4.宣泄情绪

我们很多人看剧的时候喜欢自言自语,讨论男主和女主,讨论那令人讨厌的配角;玩游戏的时候,男生喜欢一边玩一边吐槽,说脏话;这种现象不外乎都是通过语言的宣泄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而不至于压抑着难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自言自语

孩子喜欢自言自语,如何改善?

小孩子经常喜欢自言自语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探索环境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了解周围的环境。自言自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模仿大人

孩子们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当他们看到大人自言自语时,也会跟着学起来。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语言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缓解焦虑

自言自语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通过说话,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减轻压力。

发展思维

自言自语有助于孩子们发展思维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问、回答问题和想象情景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社交技能

自言自语可以帮助孩子们练习社交技能。通过与自己对话,他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我安慰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自言自语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理解和支持

总之,孩子们喜欢自言自语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一行为。

孩子如果长期的自言自语,很有可能造成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内心的想法没有人去诉说,长久的堆在心理是会容易生病的。家长这个时候要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郊游,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让孩子明白交友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开朗的性格。

现在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性格不好的话,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孩子总是喜欢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这个是因为孩子比较孤单造成的,这个时候家长要打开孩子的心扉,和孩子当朋友,如果发现孩子有其他的症状,可以去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以忽略的,如果孩子经常没有家人的陪伴,性格上就会比较的孤僻,上学之后也不愿意多喝同龄的小朋友玩耍,就容易被孤立起来,长久的下去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孩子内心没有真正的朋友,平时就会自言自语,这个可能是孩子发泄自己想法和情绪的一种方法。

1.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言自语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自我**行为。在开始干预之前,我们先要确定一下是不是需要干预。

2.如果孩子自言自语的内容和我们正在进行的活动相关时,那我们通常不需要直接干预。

3.如果孩子自言自语的内容和当前活动不相关,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要给他关注,不能让我们的注意力去强化到他这样的行为。

那么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在自言自语,我们要考虑增加孩子的游戏技能。让他尽可能多去参加适合他能力和年龄的游戏,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

当他上课时经常自言自语,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课程内容对他来说太困难,又或者是他没有动力好好去上课。我们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同时建立一个好的强化机制,让孩子参加学习变得更有动力。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