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六年级上册《爸爸去哪大电影》观后感

六年级上册《爸爸去哪大电影》观后感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02
  • 发布时间:2024-05-13 12:35:03
[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后感]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后感中华少年》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诗,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后感。这首诗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作者多用比喻,在意象的选择上采取了物化的方法。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
内容详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后感]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后感中华少年》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诗,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后感。这首诗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作者多用比喻,在意象的选择上采取了物化的方法。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例如,诗人以“冰山上的一朵雪莲”“海风中的一只乳燕”“揽天下翱翔的雏鹰”“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象征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从而使中华少年的形象更加具体化。再如,诗人以“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来相容中华民族所受到的苦难,这种被物化的意象更加真实可感。采用意象物化法要特别注意被物化的事物要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诗人选劝方块字”“唐诗宋词”来说明祖国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就很具有代表性,而“阳关道”“艳阳天”“蜜罐温床”又具有典型的象征性。类似的写作手法在学生们的写作中也经常用到。例如:我们把学校说成是美丽的大花园;把母爱形容像甘甜的山泉滋润着儿女的心房等等都是采用了意象物化法。

这学期我们即将学习六年级上册的课本了,所以我就预习了一下。这次的课文一共有28篇,分为了八个单元。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八个单元分出了都是些什么的。第一个单元都是写大自然的;第二和第五单元都是写人的;第三个单元都是写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我认为,应该也算是写人的;第四个单元是写要珍惜资源;第六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学习诗歌为主的;第七个单元我认为都是写一种小动物的;第八个单元是写艺术的。

我最喜欢的是第七单元。因为我认为这个单元写出了动物界中,动物也有着像我们人类的灵性。《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写的是海鸥和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以至于老人去世后,海鸥们都像老人的孩子们默默地为老人送行。《跑进家来的松鼠》这一课写的是从森林里跑进作者家的一只小松鼠,即使不在大森林里,还保持着它们的野外生存的本领。《最后一头战象》写的是一头名叫嘎羧的战象,它死后,没有回到祖先留下的象冢里去,反而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坑躺在了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旁边。《金色的脚臃一文,是讲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尽心尽力地想把自己的孩子救出来和它们一起回到大森林里去,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正如我们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吗!

不过在其他的单元里我也是有自己喜欢的文章的。例如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把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幅画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这学期的课文和上学期的相比来说是比上学期的课文总的来说更加生动,课文更加新颖。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读后感《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后感》。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形容宝石的光泽鲜艳夺目 打一成语

《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王克难。

王克难,台大外交系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有作品《蒙娜丽莎之约》。讲的是作者在纽约时去看蒙娜丽莎的故事。

《子夜》读后感

茅盾的女性形象从《蚀》三部曲开始, 到《子夜》

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前者是以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为

背景, 写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浮沉和拼搏奋斗, 她们

是和整个民族、时代联在了一起, 参与完成了男性化

的主流叙事; 后来的《子夜》展现了中国都市的现代

环境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 并非作家和作品叙述

的重心, 较少地渗透了作家主观因素, 作为国家民族

话语大叙事行程中的陪衬, 她们和现实女性的非主

流、非主体的地位更相适应。《子夜》中众女性所生活

的环境吴公馆, 酷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是一

个乱世风云中的人间仙地, 是容纳一群游离于时代

潮流之外的边缘人物的一个乐园。《子夜》里的资产

阶级青年男女都是有着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做前提

的。作者无意中把一些女性们进行了美化, 仿佛北欧

神话中的女神降临到现代的吴公馆。丝厂的女工们

却是在地狱中挣扎的廉价劳力, 丝毫没有女性的温

柔美。这种对照或许可以说明, 林佩瑶姐妹、张素素

等人更凝结了作家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 更符合

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模式。本文试图就这一类女性

形象, 进行一次个人化的重新解读。

一、林佩瑶和她的乌托邦“爱情”

《子夜》里最丰满、最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是林

佩瑶。这位温文尔雅、风姿绰约的少奶奶身上散着仙

气, 在喧嚣的人群背后, 她却拾起了灵与肉分裂的痛

苦, 做吴少奶奶的“现实的真味”是那么苦涩, 使她更 怀念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那个时代。林佩瑶渴望着

古典的贵族的浪漫, 被动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现代

文明, 骨子里却默默地进行着反抗。她所憧憬的是

“伟大”的爱情, 把心灵寄托在乌托邦的爱情幻想上,

而不关心什么股票、公债、工厂、乡镇企业之类的东

西。身为妻子的林佩瑶似乎命中注定要承受人格的

分裂, 她的诗意的爱情和浪漫的想象都在丈夫和家

庭之外。吴荪甫却对此全然不知, 在他的经验世界

里, 从来不存在类似的意识分裂。对照吴荪甫的汲汲

于功利的资本家的特性, 她的性格似乎更有魅力。美

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 发达资

本主义工业社会给人们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 也

使非人化生存状态日趋严重, 人被工业生产和消费

控制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于是, 他推崇艺术可以和

日常习惯决裂, 带来新感性, 可以逍遥一个新的生存

维度以抗拒人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为女性的

林佩瑶的精神痛苦不仅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在爱情婚

姻体验中的巨大差异, 而且具有了一种人性的普遍

性。林少奶奶的悲剧, 似乎是一种不成悲剧的悲剧,

一种优越生活表层下的更悲哀的悲剧。

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引用拜伦

的话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是女人

生命整个的存在。”〔1〕(P431) 爱情, 在林佩瑶那里, 已

经成为生命的全部。她把爱情的贞洁给了情人雷鸣,

把肉体的贞洁给了丈夫吴荪甫, 情爱与性道德都是 她珍视的。可惜, 这些却都不是男性们所珍视的。吴

荪甫把全部心神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 没有给妻

子必要的关怀, 寂寞的林佩瑶与初恋的情人雷鸣重

叙旧情, 多年来受压抑的爱又燃起了火花。然而, 爱

情却绝不是雷鸣生命的全部, 这浪漫的精神恋爱在

两个人之间并不对等。他在小说中出场时就和徐曼

丽混在一块, 在对林佩瑶的一番爱情表白后的表现

更令人费解。可怜的林佩瑶和雷鸣那动情的一吻, 使

她背上了对丈夫的负罪感, 而吴荪甫在心境极其恶

劣的时候, 可以在女佣和交际花那里发泄, 他的婚外

性行为被当作了理所当然, 可以不受指责。林佩瑶却

自动自觉地把她对丈夫和家庭疏远看作是背叛, 是

一种不道德。

二、患了精神迫害狂的四**蕙芳

《子夜》里最能体现乡村封建文明与都市现代文

明对立冲突的女性形象是四**蕙芳。她激烈的精

神矛盾是封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和开放的现代观念

相对抗的表现。她在父亲主宰一切的家庭里受到严

格的管教,“万恶*为首, 百善孝为先”、“男女授受不

亲”等等封建道德阴魂不散, 无形中遥控着四**的

思想和行动。她就仿佛是一根草, 被连根拔起, 抛进

了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上海, 旧有的价值观遭到冲

击, 又不能和周围人们一样去挥霍、享乐。吴家四小

姐的显赫地位使她避免了有形的伤害, 可是她和都

市人有着必然的隔阂。两种文明的夹缝中的四**

忍耐着悲哀与孤独。

四**蕙芳的心灵痛苦打上了精神迫害狂的烙

印。她被父亲吴老太爷关在封建囚室里太久, 都市生

活让她不适应。一方面是看着与自己同龄的林佩珊

小鸟一样在恋爱中逍遥, 少女内心萌发了情爱和性

爱的渴望, 另一方面内心受到多年的禁欲主义习性

的牵制。身为女性的被动与软弱, 使她没有勇气主动

追求爱情, 便学着已故的老太爷的样子, 捧起了《太

上感应篇》, 烧香念经潜心修行。蕙芳的“不端”是由

于情爱与**的渴望触犯了性的禁忌(女性是不应

有情欲和**的) , 也是由于触犯了父亲的教义和威

严(“在家从父”历来都是做女儿应遵从的伦理之一,

婚姻由父母主宰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传统)。她的被

迫**, 也是一种臆想, 正如《狂人日记》里的疯子,

用疑心的眼光, 去猜想周围的人都曾吃过人, 都算计

着要迫害他。四**蕙芳的苦修以失败告终, 作家给

了她一个比较光明的、不算结局的最后结局:“革命

家”张素素率蕙芳逃出趋于堕落而又分崩离析的吴

公馆, 去寻找新的自由。

三、高级**与畸形的现代

《子夜》里有三个出卖肉体的青年女性: 交际花

徐曼丽、寡妇刘玉英、少女冯眉卿。她们都在都市的

大泥淖里被淹没了。虽然没有草棚里工人那样的生

存之苦, 却也不代表女性的自由幸福和文明的现代。

徐曼丽是一位典型的高级**。她靠出卖性服

务给上流社会的男性们带来消遣娱乐, 以此谋求物

质的“快乐幸福”。她周旋于众多男人中间并习以为

常, 其卖笑生活看起来似乎是很逍遥自在的: 吴公馆

的大客厅里她撒娇邀宠, 左右逢源; 弹子房里有她赤

裸裸的“死的跳舞”; 黄埔江上也有她狂乐的身影,

然而在徐曼丽身上, 还有一点典雅浪漫, 在黄埔

江夜游时, 玩到荒唐处, 尚有一番屈辱的滋味在心

头。徐曼丽还有传统名妓的那份气质, 对待爱情与性

还有残存的自尊和自欺欺人的幻想。刘玉英是完全

被资本主义金钱腐化和男性社会所驯服的一个。她

坦然地把情爱和性分离, 用身体做本钱, 巧妙地周旋

在吴与赵两个大亨之间, 谋求一个个发财的玄机。

“她是一个女人, 她知道女人生财之道, 和男子不同;

男子利用身外的本钱, 而女子则利用身上的本钱。”

这是茅盾对她所作的透彻分析和精确论断。冯眉卿

心甘情愿地做了廉价商品, 无非就是因为她的主顾

是在商界与政界呼风唤雨的赵大款。从两性关系的

角度分析, 刘玉英体现了女性对资本本身的不择手

段的追逐, 冯眉卿体现了女性对男权和金钱势力的

渴望。从钱与权控制女性, 支配女**望的本质上

看, 资本主义制度和男权利益是一致的。

徐曼丽等人的浪漫、解放、现代等特征都是以资

本主义的不完全发展为前提的。30 年代上海的畸形

发达已在社会学界成为定论, 它是个危机四伏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 买办资本主义日益发达, 民族

的现代化、工业化只能是吴荪甫的雄心壮志的梦想。

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和东西搀杂的殖民地文化不能

给女性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 倒是制造了靠色相谋

生的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的特殊人物。她们

引领时代潮流的表象的特征缺乏确实的经济条件和

文化环境作基础, 和当时畸形的商业一样的浮躁虚

幻。周作人在评价上海时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上海

气”的基调是中国固有的“恶化”, 上海只有买办流氓

与**的文化, 压根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 而在“上

海气”的人们看来, 女人是娱乐的器具。〔2〕(P90)

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女性虽然摆脱了封

建传统妇德和女性贤淑标准的束缚, 拥有空前的性

解放、性自由, 但是, 她们的“现代”以出卖肉体和灵

魂为代价, 这与女性作为人的自由幸福是背道而驰的。人们在物质与金钱之外, 理应有健康的精神追

求, 在解放人性人欲的同时, 必然应有道德的自律。

当女性具备了经济能力和思想的自主性从而不再充

当工具或商品时, 一个社会才有真正的文明。

在吴公馆内外还活跃着的两位青年女性张素素

和林佩珊, 也是柔情款款、流光溢彩的被神化了的形

象。她们悠哉游哉地打发日子, 无忧无虑地东游西

逛,“五四”以来刚刚被肯定的自由爱情也不再神圣

庄严。张素素热情开朗, 颇有个人的思想。那个林佩

珊简直是个一无所知的洋娃娃。这两个女性形象比

较单薄, 就不赘述其详了。

如果我们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评判, 就不得不指

出一个缺憾, 茅盾在他的创作中倾注了过多的理性,

显示了男性写作的宏大叙事的传统及其局限。茅盾

严密的理性构思使得很多形象缺乏人性的丰厚, 其

文学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按照茅盾原来的构

思〔3〕(P481) , 小说中还有舞场中的一位老汉, 寻找被

杀的革命党的女儿, 还有女工朱桂英的恋爱, 赵伯

韬、徐曼丽、吴荪甫之间关系复杂, 张素素也是个大

有文章可作的人物。而在最后的文本中, 张素素的爱

情故事和革命故事呈线性发展, 一个资产阶级**

缘何向往革命, 怎样在感性的驱使下追求革命, 其社

会时代背景缺乏必要的交代, 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几乎为零, 女性形象被无意中忽视, 普通人的悲剧被

省略掉, 可以说, 经济斗争以外的日常生活和下层工

人形象是宏大主题中的拙劣的陪衬。

茅盾是带着妇女解放、男女两性平等的先在观

念来理解并塑造城市知识女性或是资产阶级女性形

象的。但是,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并没有突破男性叙事

的传统, 他不熟悉农村和农村的广大女性, 不了解下

层劳动妇女的生存体验和心理体验, 也没有充分反

思新文化革命以来依然照旧的男权压迫和男权文化

统治的事实。《子夜》明确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它的主

要内容, 资产阶级女性们及其人生与情爱, 比起主角

吴荪甫、赵伯韬及其代表的两种资本的斗争, 并不是

完整的、丰满的。我们看到作家把女性描绘得个个貌

美, 她们似乎是从遥远的天国中走来, 带上了理想的

玫瑰色。这就使得她们虽然有客观的真实性, 也有一

定的虚幻性。刘焕林在《封闭与开放——茅盾小说艺

术论》一书中, 明确地指出茅盾塑造的时代女性们所

体现的北欧神话的影响。茅盾在《子夜》里的这种对

现实的取舍与艺术的变形并非是对女性的物化, 形

象之中寄予了他对自己熟悉的一类女性的欣赏, 或

是对女性美的一种理想。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作家

都能以女性为重心来构建文本写出所有的真实, 重

读《子夜》, 只能是在不歪曲作家和文本真实的前提

下, 作出个人化的再阐释。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