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学前班,学期长短主要有一年期、半年期和二至三月期,三种不同的周期。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并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应积极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
法律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三、主要举措 (一)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幼儿园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二)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课时安排。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热闹场面吸引住,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学生的兴趣被引到数学上,带着问题观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我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2. 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我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进行了发现和创造。
4. 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有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2022年上学新政策包括:为了更好地过渡幼儿园和小学,将从2022年秋季开始全面开展入学准备和学校适应教育,并缩小教育中城乡之间的差距。一年级学生要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教,如果被相关机构检查出不遵守规定,将受到处罚。对教育方式也有限制,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整合教育课程,要生活化,要游戏化。事实上,零起点教学对全体学生都又好处,为了使父母能够更好地让子女适应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父母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让子女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一年级,要提前适应。培养孩子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在幼儿园,教师也有能力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但很多时候都需要幼儿园教师来照顾孩子。这实际上对学生自立方面没有帮助,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
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时间不再限于8月31日,但家庭在该校有学位的,入学年龄可适当放宽,但必须在入学当年12月31日前年满6周岁。
年满六周岁的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孩子可以推迟到七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期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向当地乡镇人民**或者县级人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批准。
2022年义务教育新政策:劳动课将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一年级上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小学入学后,如果孩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好,适应也会加快,更容易被老师表扬,学习也会越发轻松,自信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成长也要循序渐进,家长不要过度焦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县级人民**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