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他的文笔老辣到了像没有文笔一样 -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

他的文笔老辣到了像没有文笔一样 -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02
  • 发布时间:2024-05-13 21:05:10
? 言及周作人的散文,大家都说平和、冲淡,又说清涩、舒徐。说到淡,我是很同意的,就拿《故乡的野菜》一篇来说吧!这么一个怀乡忆旧的题目,不用说文人才子,即便是初通文墨的中学生,恐怕人人都要大大抒情、深许为眷恋的。 可是读了周作人的文章,感觉真
内容详情

? 言及周作人的散文,大家都说平和、冲淡,又说清涩、舒徐。说到淡,我是很同意的,就拿《故乡的野菜》一篇来说吧!这么一个怀乡忆旧的题目,不用说文人才子,即便是初通文墨的中学生,恐怕人人都要大大抒情、深许为眷恋的。 可是读了周作人的文章,感觉真就只是一个“淡”字,他也只像是随意地说了说他的故乡的野菜。 文章的一开头,他就让我感到‘失望’和奇怪了——“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说的真是平淡,平淡得有了凉意,这么言谈故乡的,他倒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人。虽然如要写我自己的故乡,我是仍不免于俗,要大大抒情的,可是对周作人这么说,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首先有一点,《红楼梦》里薛宝钗一句诗说的好——“愁多焉得玉无痕”,平淡点反而显得清净,清清净净地说话能让人别见到一种真诚。其次,他的叙述笔底有料,笔法有致,虽是闲谈,却韵味悠然,气足神丰。读他的文章,我会隐隐地有种遐想,一茶一饭,旧屋老树,寻常巷陌,都是深有况味的,而这种况味连着的是一种对人生深远的思索。

? 说到为文的平和、冲淡,我认为它不只是写作技巧,而是切实的周作人的风格。就比如说在《故乡的野菜》里他说他对故乡的情感比较平淡,这不是“欲扬先抑”,也没有“背面傅粉”,通篇文章读来,它都是平和、冲淡的。至于什么是平和、冲淡呢?我想就是不温不火,不狂躁,不低徊,没有锋芒,也不显柔婉。依中国哲学的观点,平和、冲淡的境界是很高的,儒家强调中和,道家讲究冲虚,唯能如此,不着任何色调,才能与时俱新,不减魅力。周作人的散文成就,历来得到众多的推崇,当就是由于他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笔力,还有他平和、冲淡的写作风格吧。

? 周作人众多的小品文,都是从生活琐事、小情小物谈起,其中还有不少是关于小吃和点心的,这类文章有《关于苦茶》、《喝茶》、《再论吃茶》、《北京的茶食》、《谈酒》、《南北的点心》等等。在大多数文章里,他总还是平和、冲淡地娓娓叙谈,总之喝茶就是喝茶,吃点心就是吃点心,也并不见有何深意、隐意的。但他为何喜谈吃喝,不离日用呢?在《北京的茶食》里,他似乎略动了些感情,讲了几句性情之话——“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还有,他在《喝茶》里有还有一段说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他这种追求闲适、宽裕的生活态度,我是很赞赏的,而且他的这种追求本身也很有点“风格”。他的趣意所在,离日用不远,不是为了场面和派头,也不是为单纯的口腹之颐,可以说为的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 周作人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是清涩,闲适的文字中虽有些些小小的愉悦之情,却无不隐透着生活的苦涩之味。冲淡、平和的叙说,有近于对生活进行白描,然而生命之苦痛,生活之烦闷,是自然而然的,只要不加掩饰它就要表露出来。在《苦雨》中,虽然作者是一再讲述在雨季,在狭小的天地里他有种种的自得,然而给人的感受却总有种难言的寂寞和凄苦。读周作人的散文,知道他是在收敛的,却很难于说清他把那些被收敛了的安放在了何处。

? 我想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平和、冲淡的风格,收敛自我而自然表露生活的姿态,让他的文章富有深度和意味的吧!同是做小品文的名家,林语堂的风格就极为不同,他习惯于表露自我,有时候近似于表演,他显得太自得了、太超脱了,反而给人于不真实的感受。平和而得厚重,枯涩而显遒劲,周作人的散文有大学问家的风范。

? 进入三四十年代,周作人闲谈式的散文少了,却试验出了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也即精心挑选他惬意的古文,连缀上自己简明、朴实的评点,形成一种散文样式。关于这种文体,历来毁誉不一。我觉得这是他前期闲谈式散文的发展与升华,也是对为文之道的突破与创新。既然前期的散文是平和、冲淡的,已自少了渲染和肆求,那么到后来话越说越少,理越讲越隐,情越化越淡,也是自然而然的。“文抄公体”虽然引人之话多,讲己之话少,然而却有作者的不写之写。周作人的散文是“言志”的,虽然引用的是古人文章,自我的情志却已明白地体现出来了,已经达到了“言志”的目的,少说甚至不说自己的话又有何不可呢?得鱼忘筌,读者当不必念念于兹的。其实这类文章引述的古文,与作者连缀的简明、朴实的白话文,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兼有两种文体之美,而总的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苦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 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周作人等一代人的散文创作是完全“另起炉灶”的,他们开辟和打造了白话散文写作的传统。作为这一时期的散文大家,周作人的功绩尤为显著,他最早引入了西方“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三四十年代,他又积极从中国古文中寻方问道,丰富了散文创作的民族文化特性,在新与旧的交融下,卓然成家,把散文创造推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像周作人这样,既是白话散文创作的肇始者,又同时与时代一起把白话散文推向了成熟,既是传统的反叛者,又一定意义上回归和继承了传统,这种情况实属罕见,极为难得。包括周作人在内的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既有对传统文化良好的基础和素养,又受到了外来先进文化和思想的熏陶与激荡,时代滋养了他们,也呼唤着他们,终于让他们在现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作出了杰出的成就。

? 以上所谈,只是对周作人散文的一种较为个体化的赏析,并且所述所谈也并不遍及周作人的所有散文创作。综观来说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是分时期的,有着多种的风格。从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到后来提倡“言志”的小品文,他的思想和风格有着变化。就文风、文体来看,也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代表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的乃是后来言志的小品文。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周作人言志的小品文。

周作人《喝茶》里一些句子的理解,麻烦精通的人解答一下疑惑,谢谢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

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比起平和冲淡来,周作人的犀利浮躁之风格同样老辣痛肤,尤其在涉及封建礼教之愚昧、国民性格之丑恶及军阀统治之暴虐等方面,愈发激烈敏感,其思想深度也愈发深入骨髓。如《风纪之柔脆》一文中,看到报上“因有关风纪而查禁女孩入浴堂洗浴”的小新闻,即知封建道学者之变态堕落至于“非禁止女童入浴堂而不能维持这‘更嫩更脆,像骄养的小儿一样愈加怯弱下去’的风纪矣”,的确是“深可寒心乎哉”;又如《头发的名誉和程度》中,见到“因剪发女生投考者程度不佳”而不取剪发女生之大谬新闻更生发了“乌云覆顶则经书烂熟,青丝坠地而英算全忘乎”的痛怒感问……诸如此类,读来实在惊心震慑,让人心寒不已却无从反驳。

以比谁都清醒的状态看待当时黑暗的沉重,恐怕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周作人内心幽怨郁愤的情感,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了平淡与激越交织的独特风格。平和冲淡,老辣犀利———仿佛在地下贮藏了多年的陈酒,留在敏感味蕾上的是交织了辛辣的醇厚。这些文字就像反光强烈的镜子一直高悬墙面,以便那些自以为醉生梦死的人们随时随地从中映照出真实的自我。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2

通过阅读1990年的日记,才知道我第一次读周作人的书是在1990年6月18日,书名是《苦竹杂记》,该书是在淄博一个私人开的小书店里买到的,书不厚,才二百来页,当时日记这样记着:“这几天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吧,所以甚感身体的不适,吃过晚饭,躺在床上顺手拿起下午买的周作人的《苦竹杂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入迷了……当合书睡觉时已是晚上十二点了……”

由于该书是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第二天中午就向岳麓书社邮购部写了封信,询问是否有周作人的其他书,半个月后,岳麓书社来了邮购书单。我邮购了书单中周作人写的全套书籍,其中有《雨天的书》、《秉烛谈》、《夜读抄》、《风雨谈》、《看云集》、《自己的园地》、《苦茶随笔》、《永日集》等,读这些书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多半是在晚上读的。

我读周作人《看云集》中的《金鱼》一文时,看后很有余兴。作者不喜欢养金鱼,我也是一个不爱养金鱼的人,原因正如作者所说:“因为我懒,不高兴为区区视听之娱一日三餐去饲养照顾。”再有原因,我觉得年轻人养金鱼是玩物丧志,有这两个原因,我对金鱼就没什么好感。记得蜜月旅行时,在杭州花港观鱼,我对金鱼的情趣不如花来的有趣,尽管金鱼在水中忽隐忽现的游动,但毕竟不象花那样可以近以观之,当然鱼的动比花的静,来得更有陶然之趣,但花的香却是鱼身上找不到的。作者对金鱼的眼睛描写尤为细致,“金鱼的眼睛是一种残废……”,以“金鱼”比作“穿红布袄裤的新娘”,从“金鱼的眼睛的残废”感想到旧时小脚女人的“残废”,看后是很有意思的。

读周作人的书很容易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人人都能察觉且经历的事,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生动有趣,是那么的平和、冲淡、飘逸,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自己为什么不能写?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似的一缕缕地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是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是不肯上来。大人们见小孩们玩得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

下雨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但在周作人笔端流出冲淡平和的趣味。

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次初恋。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少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这段娓娓的叙述,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我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

在我眼中周作人不是作家,而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读书的时间绝对比他写作的时间多,这可从他的随笔,杂感中感知到,他文中谈古论今,广征博引,挥洒自如。读之,如引人漫步在书海和智林之中,读他的书也不象是在读书,而是在和他谈心,这也正如他把读者也作为友人谈话一样。“我自己知道这些文章都有点拙劣生硬,但还能说出我所想说的话。我平常喜欢寻求友人谈话,现在也就寻求想象的友人,请听我的无聊赖的闲谈,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中旧序中的一段。

1996年我在南昌出差,从书店买到,《周作人集外文》,分上下两册,该书收集的文章多是周作人用各种笔名发表,散见当时报刊的文章,由于工作忙,读这两册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最近又在鹰潭书店买到《周作人自传·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虽晚节不保,后宦事敌伪,以至于身系缧绁,名声扫地,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周作人有的文章一味杂陈典籍,广征博引,显得有些掉书袋带、摆弄学问,实在是让我读不懂,这是我读周作人的书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

我家有两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我心爱的书,闲暇时这些书便是我的伴侣。前两天,从书架上看到闲置在那里的《周作人散文集》,便取下来,细细品读,这一品,我更加爱不释手。

周作人是鲁迅先生的二弟,他的人生道路曲折而复杂,抗战时期,他投故附逆,当过汉奸。然而,他却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文风平和恬淡,我非常喜欢。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蜘蛛》,“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挂阵,单捉飞来将”,这首诗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蜘蛛捉蚊的神态,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到后来,我非常喜欢他写的《乌篷船》,以至于文章里的好些句子到现在我都能背下来。“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箸,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称为明瓦。”“你坐在船上,应当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的景色,随处可见的山,岸边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就是因为这篇《乌篷船》,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象自已坐在乌篷船里赏景喝茶的情景,后来我们单位在浙江有工程项目,我总算可以圆梦了,可以坐船感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景致,可惜我坐的却不是乌篷船。

早晨起来,站在窗前,大声朗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连读了几遍,令人真是品味不尽。周作人的散文特色就是平和恬淡,对于抒写自已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淡化处理,从而将蕴涵于中的**舒缓、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如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没有正面去舒写对故乡的怀念,却淡淡地说:“故乡对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他。”在这淡淡的舒写之中,却贮满着对故乡的眷念、依恋。在舒写故乡野菜的黄花麦果之后,他说:“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萤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这是舒述,也是怀念,是真实情况的记写,更是思乡之情怀的委婉表达。

又如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已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看我写字时,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令人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结尾处写听说“她”的死:“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石头已经放下了。”以这样闲闲两笔,叙写了蕴蓄于心底的一缕情丝,写得那么婉曲而有节制,清淡中显出纯真。

周作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翻译过大量的著作,写过许多随笔、散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品文,不管经历多少年,他恬淡自然的文风还会影响无数读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甚至崇拜。

作文笔记我请学生来“喝茶”(旧作)

1、“乃正亦”是“就正是”,“乃”表示肯定的判断,“正”就是恰恰,“亦”就是也,“断不可少”就是断断(表程度)不可以缺少,所以这句意思是:就也恰恰是断断不可缺少的。呵呵,从来没有单独把这句话拎出来看过,这么一看,这句话可真是说的掷地有声,肯定之至啊。

2、“非由,即为”就是“不是因为……,就是因为……”的意思嘛,不是因为穷困,就是因为节省,很好理解啊。

看老舍的作文写十篇读后感

“‘斟上四盅茶,请你品’?咦……”蒋琦雯同学翻开作文本,看到三张打印纸,其中一张上写着我写的那句话,自然惊异。然后,她边翻这三张纸,边轻声念叨:“周作人《喝茶》……杨绛《喝茶》……鲁迅《喝茶》……哇,梁实秋也《喝茶》!”她抿着嘴儿禁不住笑出声来:“四盅,真是四盅茶,得品,得好好品!”接着,她兴冲冲地拿给旁边的徐晶颖或郁佳黛同学看,近乎炫耀地大声说:“司老师请我‘喝茶’哩!”

蒋琦雯同学的作文本就在我手边。我心一美,就恍惚出上面的事儿。请学生喝上这四盅“文化茶”,不美才怪。

为什么请单请她“喝茶”?因为她喜欢喝茶,更准确地讲,是她爱喝她奶奶泡的茶。她奶奶擅长茶道,“看了看快开了的水,拿过帕子在茶壶柄上握住,另一只手拿过茶筅,双眼紧盯着水壶,听得水沸三声,立刻提起来,往水壶里注去。‘吱——’茶叶迅速翻滚起来,发得很快,汤花泛起,幻化成各种图案。奶奶熟练地一手平缓注水,一手用茶筅在壶中搅弄,击打,拂动,一滴却也不曾溅出。这番点拂功,深。‘茶,是要品的。’奶奶说。”蒋琦雯同学住校了,每周三奶奶就来看她,总给她带壶茶,叫她喝一杯。品茶,她品出了许多味道。

我是成天泡在茶里的,也有那么点儿茶功,以前还以“茶中客”自诩呢。所以,自然就想起了周作人,他的《喝茶》妙极。一查,竟发现很多作品都是茶泡出来的。同是喝茶,碧螺春、龙井、毛尖、桂花茶,但风味不同,境界有别,禅道相异,喝来唇齿留香,通体舒畅,助长学问。

其实,“喝茶”,不单请蒋同学,我的学生朋友们都是我邀请的对象。当然,此“茶”非彼茶,而是一段或一篇好文字;此“喝”亦非张嘴的事,而是用眼读用心品那些好文字。好文字有好盼头,有好嚼头。

月考一过,学生“失恋”者多,随笔言志者就多。三言两语,安慰下,鼓励点,自然总免不了,但“灵机一动”,把《十卷羊皮书》的“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印几份,夹在李敬文、张雨晴这些挺受伤的同学本子里,你说好不好?!聂晴赏桂花,闻桂香,述关于桂花的事,阐关乎桂香的理,受感染的我“计上心来”,搜些关于桂花的风俗人情,整点关于桂香的名篇名段,印好,夹在她本子里,你说妙不妙?!于子明同学的《那些年,我们玩过的游戏》写小时候玩的拍手游戏,初中玩得很少了,高中近乎绝迹,现在稍玩一玩,就受指责和嘲笑。他和我一样想念小时候。游戏结束了,一个时代消逝了,他和我一样怀念它,并反省今天。我把自己写过的《陀螺与“转儿”》夹在子明本本里,并自谓“文友”,你说绝不绝? 文友们“喝”我泡的各色“茶”,一定会很投入、很幸福地品,越品越爱品,越品越觉得亲,越觉得美,越觉得读**好。脉脉地私藏了也好,忍不住“流觞曲水”也好。

“老师——”最后排的肖玉珏冲我挥挥一张纸,然后指指,脸上却早漾出笑来。

我神秘一笑,轻轻点点头。

肖同学手掩皓齿,美得不行。

蒋琦雯要是在她身边,定会羡慕地问——司老师也请你“喝茶”啦?

老舍作品读后感

老舍在《茶馆》中的机智俏皮的语句,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让我明白了《茶馆》为什么被称之为“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葬礼”。

《茶馆》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祥子与宋恩子这两个特务。一句“谁给饭吃,咱们就给谁效力”道出了他们的“办案原则”。这两个前清的走狗,“专办革命党”的,也许很多从事革命活动的仁人志士就遭到了他们的残酷迫-害,他们死心塌地为清**效力。可是,一改民-国,本来应属于镇-压对象的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新生政权”的“同志”,“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这透露出的是一种“狗性”,就像哈巴狗一样,唯“饭”之命是听。无论是哪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是需要这样的走狗的,他们不一定需要忠臣,却无法拒绝走狗。宋恩子、吴祥子凭着他们原有的狗性被新主人看中。丧家之犬得以找到新家,继续干着走狗的勾当,再一次将它们的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实在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气”。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恶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发旺的时候,正是他们要灭亡,直到永远。”就算宋恩子、吴祥子再怎么像孙悟空般会变,也变不过时代的步伐,时代的潮流终将淹没他们! 时间如白驹过隙,真是没错!光阴荏苒,转眼之间,由民-国到了21世纪的摩登时代,茶馆保留了下来,吴祥子、宋恩子的“精神”也保留了下来。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时间决定状态。”的确没错,吴祥子、宋恩子在民-国时代是特务,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再以特务的身份示人,而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存在着,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里。虽没有拜读过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但我大概也可以猜出几分里面写的内容。 在某些方面,中国人的确够丑陋。

就拿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来说吧,用孔庆东的话说就是“中国人一看到日军侵华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就恨得牙痒痒,一看到柜台上的日本产品又脸红耳热。”在中国和日本,都有一大群狂热而盲目的“爱国者”,这对两国来说都是祸,而非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本仍是“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虽然生活在城市的中国人几乎家家都有三五件日本生产的电器产品,但在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战时仇恨,却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这些小市民式的爱国主义者大声呼吁人们“**日货”,可有哪一次做得像韩国人那样彻底,韩国人民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血性的民族,他们对日本的态度“能屈能伸”,从不放弃对日本人的对立立场,也从不放弃能赚日圆的机会,难怪大韩民-国会成为唯一一个得到日本道歉的国家,让我大心眼里佩服! 大江键三郎,这位日本作家在1994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在暧昧的日本》的演讲,这位戴着宽边黑色眼镜、头发花白的作家,“横眉”与“俯首”的气质都像是生活在鲁迅的时代,在演讲中,他说道: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正从根本上被置于暧昧的两极之间。”我想,没有一个词语比“暧昧”更适宜于概括日本了,这种“暧昧”大大增加了中国人理解日本的难度。中国人的确不了解日本。记得前几年姜文为拍摄**《鬼子来了》,到靖国神社取景,却遭到国内不少“爱国愤青”的谩骂,这真是一种可悲的爱国连敌人的实际情况都不愿去了解,又如何能够战胜之?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信心说自己“真正了解日本”的人寥寥无几,其中黄遵宪、梁启超、郁达夫、周作人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其中的周作人又实在让人不解,他为何从五四启蒙的先驱堕落为替日本人服务的汉奸?周作人是二十世纪中国读书最多的作家和学者:希腊神话、日本俳句、英国文学、民间歌谣、人类心理学……一共犬牙交错的数十个领域。请保留此标记说过,今天的学者能在一个领域内赶上周作人就相当不错了。然而,周作人智商之高、读书之博,并没有阻止他落水当汉奸,真让我感叹“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因此,在我看来,“了解日本”是“关怀中国”的重要环节。据新闻报道,武汉有所大学的学生把校园的几棵樱花树砍了。我只能对他们的幼稚举动感到好笑,砍掉几棵樱花树,能起什么作用?宣扬你的爱国吗,还是宣泄你对小日本的仇恨?这种行为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还会遭到日本人的耻笑,耻笑你那顽童般的无知。

《茶馆》中,王利发的茶馆里挂着“莫谈国事”四个大字,由这四个字中,我似乎明白了崔久峰为何要出家当和尚了:当人们都在闲情逸致地喝着茶,而你崔久峰却高谈国家大事时,别人都会把你当作异类。国事,应该人人都要关心,尤其当今:人民当家作主,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我们理应关心,不能像王利发那样挑选性地关心:“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不管是“打仗”的新闻,还是“不打仗”的国事,我们都应关心。 在此,我想对砍樱花树的大学生们说:你们的确爱国,但你们的“爱国水平”还没到家,你们没有了解日本,何来关怀中国? 曾在缅甸作战的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今日需要的不是好学好勇的言辞,而是组织与纪律!”本人很同意他的说法。今时今日,我们想的不应该是如何砍掉校园里的樱花树,如何再像美国一样,拿两颗把日本人炸得满地找牙,我们想的应该是:如何从现在做起,学好自己的知识,如何让中国早日发达起来,与日本有并肩站着的资格。不要让《茶馆》中的情景重现:王利发找不到没有打仗的新闻,李三拿不到自己应有的工资,崔久峰的爱国情怀不能表达,甚至,唐铁嘴抽不上自己喜欢的“白面儿”…… 中国人中的“爱国主义者”不能再盲目了,请给中日关系一个中肯的注脚!

读《骆驼祥子》有感

读过《骆驼祥子》,我感触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在这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骆驼祥子》是一本难得的经典书籍,书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普通、非常平凡的人力车夫令人感到辛酸的故事,同时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吃苦耐劳的祥子,粗暴残忍的杨太太,自私自利的虎妞,善良热情的曹先生,可怜的小福子……在这些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中,却揭示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做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且还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地去追求,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文中的祥子是一个老实又坚强的人,他有一个简单的梦想: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却实现得那么艰难,梦想破灭得又是那么迅速。第一次,他辛苦了三年,省吃俭用终于买了一辆车,却因为战乱而被士兵抢走了,还好他又偷回了三只骆驼,便因此而得到了“骆驼祥子”的外号;第二次,他又好不容易的攒了钱,却又被狡诈的孙侦探给骗去了;第三次,他娶了虎妞,用虎妞的钱又买了一辆车,生活也日渐安定了,可虎妞却又因难产而死了,伤心的祥子只好买了车,来安葬虎妞。经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原本坚强的祥子,却堕落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他吃喝嫖赌、偷奸耍滑,四处骗钱,甚至出卖人命,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残渣”!

文中还有一个可怜的小福子。她十九岁就被自己狠心的父亲二强子卖给了一个军官,换了二百块钱。小福子在那里备受煎熬,地位与仆人差不了多少,就连房租还要自己卖掉床板来付钱,她吃尽了苦头……她感到了伤心,甚至绝望,想一死了之,终于在一天夜里,**在树林里。

通过这两个人物,我才知道:他们是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了绝路,以至堕落、**……

所以,读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虽然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并不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如果不去努力,最终是必定会失败的;只有努力,才能胜利!

望采纳,谢谢~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