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上大班开始学习一年级的课程了,相当于一年级的课程先学习一遍。大班则还是幼儿园的模式。无所谓二者哪个好。看你如何想了,如果上大班可能是上一年级的时候会感到轻松一点;大班则会让孩子延续一年快乐的童年记忆。这要区别来看,不管是上大班还是学前班,最主要的是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使小朋友们在真正上小学时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我家所在的小区里有好几所幼儿园和小学,但是都没有学前班.在幼儿园大班里,老师就注意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延长以前的授课时间,适当留有一些家庭作业,教小朋友们拼音,简单的汉字和10以内数字加减,带小朋友们去小学参观,等等.这些和普通的学前班内容是差不多的.所以,是让小朋友上大班还是学前班,应该去实际考察一下再做决定.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关键看你如何定位自己,以及对宝宝的期望。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轻松快乐,给他们一个同样氛围的学校,那么真的没必要。如果你对孩子还有期望,选择的学校比较紧,请提前做好准备。所谓的准备,不一定要提前学完一年级的知识。提前学习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可能会让班里的孩子感到无聊。个人认为不需要一对一预习课本,可以做一些识字准备,拼音准备,写作准备,基础数学运算。另外,习惯培养比知识准备更重要。
提前学习是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小学,所以不要让孩子提前急于紧张紧张,而是放慢节奏,稍微增加量。注重培养兴趣和习惯,让孩子对提前学习知识感到自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定期阅读,练习汉字,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关键。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网上那些鸡汤说提前三年级就暴露了。他们不理解现在父母的毅力。提前预习是长期的习惯。许多孩子实际上每年都提前完成学业...
最后分享一些个人经验。在宝宝上小学之前,我也是基于对自己基因的自信提倡零基础,但是最后还是被打脸哭了。当然,部分原因是我为宝宝选择了一个起点高的学校。
我只能安慰自己,教育宝宝挫折。以后一定要杠杆化宝宝的抗压能力。个人感觉特别深刻。那些逃跑的其他孩子永远不会停止。他们总是冲在前面。对于这群优秀又努力的宝宝来说,他们真的不幻想自己的宝宝可以突然开始理解,在弯道超车...这是残酷的现实!但是,如果不一定要那么优秀,现实会比较温和,最终还是要看你怎么定位自己。
其实父母所有的纠结都源于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在幼儿园,父母的选择更多,所以特别容易纠结。最后,不管你选择学还是不学,鸡血还是散养,只要你能接受相应的后果,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多必要或者不必要的东西了。
我是小岛语文,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解决语文学习困惑。
今天路过一家幼小衔接,看到有些家长在门口等待孩子们放学。家长们纷纷抱怨:不是我想让孩子来衔接班学习哟,幼儿园实在是不教东西。啥都不教,就是带着孩子玩。没错,我们那个邻居的还,人家中班就出来读衔接班了,现在一年级,年级第一,双百呢。幼儿园要是多少教一点,我们也不会花这钱来衔接班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幼儿园不教知识,不学拼音和识字,不教数学和英语,幼儿园啥都不教,只是老师哄着孩子玩。所以,上了小学,不提前学点东西哪跟得上?焦虑的家长从小班开始,就给孩子报学习班,语文、英语、数学,统统超前学习。就怕上一年级跟不上,考不好,被其他还甩在身后。难道幼儿园真的是这样吗?什么都不教,孩子每天就是玩着长大的?幼儿园老师特别委屈,他们有话说。
1、 幼儿园老师不背锅
从老师歧视链来看,幼儿园老师长期在歧视链的底端。很多人都认为幼儿园老师就是看孩子的阿姨,每天带着孩子们玩,看着孩子吃饭、睡觉、上厕所,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至于教给孩子学知识,唱两首歌就不错了。这样的观点,让幼儿园老师特别委屈,我们不是像小学老师那样教学才叫教学。幼儿教育也是专业的教育体系,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学会的知识,难道不叫学习吗?
其实,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还是惊喜于孩子的变化。比如,能够自己吃饭、上厕所了,会跳舞了,会画画了,还会背唐诗了。孩子在幼儿园也能交朋友了,这些行为都是需要学习和模仿的,只有幼儿园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教育,孩子才能学会。而看似普通的游戏,搭积木,其实都是在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为系统学习做好准备。
2、 为什么不教拼音和识字
我们要明白拼音是什么,就是识字工具,用注音的方式,来进行文字的识音。小学语文以什么学习为主?就是识字,所以学好拼音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识字是否能顺利展开。而学龄前儿童,对字、拼音的理解,还不能很好的体验。硬学,只是死记硬背,达不到学习的效率。而且拼音的学习,很抽象,脱离了生活学习模式后,孩子们的接受度也不会很高。
所以为了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一年级学习做准备,幼儿园的老师也是付出了很多。比如讲故事,辅助大班的孩子学会看图说话,用表演的形式,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简单点说,就是孩子没有到适合学拼音的年龄。强行学,事倍功半。等到孩子的各项生长发育,已经为学拼音做好了准备以后,再开始学拼音,就是事半功倍的一件事。
3、 小学前的暑假,只能去衔接班吗
那既然幼儿园因为儿童发展规律,选择不教拼音,为了上好小学,我们只能在暑假去衔接班学吗?其实,对于没有时间的陪伴孩子的家长,衔接班也算是一个好去处。解决了幼儿园到小学这个暑假的托管问题,同时还学习到了小学的知识。但是,从教育的角度,其实是不鼓励孩子超前学习的。暑假把拼音都学会了,那么开学一年级再学一遍,会让孩子认为学习这件事,就是机械重复的,丧失一定的学习兴趣。
那又有家长说,一年级老师都是匆匆讲过,孩子不学拼音,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通常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孩子没有学拼音,跟不上上课的节奏,而是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刚进入小学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又长又短,因人而异。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鼓励和信心,辅导孩子解决学习拼音过程中的问题。
不管在孩子的成长中,学习也好、玩乐也好,家长的陪伴都十分重要。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把学习一下子推给孩子,孩子是不能适应的。而在孩子该独立学习的时候,家长又喜欢陪读、陪写,做好作业监工,这更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所以,关于孩子该不该上幼小衔接,各位家长都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幼小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了解。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其有两层含义,一是狭义的幼小衔接是集中在大班下学期;二是广义的幼小衔接是贯穿在3-6岁整个学龄学前阶段。
3-6岁是孩子黄金学习敏感期,建议家长进行通过幼儿园三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加无缝地适应小学,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以高频低量的方式渐渐提高孩子的能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掌握学习习惯,而不是专门拿出一年时间来为小学做准备。
二、幼小衔接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
因为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幼儿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所以,有效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能够使幼儿入学后,在身心、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为幼儿园与小学做好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幼小衔接误区
直接教授小学低年级的内容,让孩子在幼儿园就把小学一、二年级的部分内容学完了。过渡超前学习等不当的幼小衔接会让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基本都会了,上学以后孩子会感觉到,小学学习很容易,不用很用心,也不用很努力。
让孩子学习与小学主科相对应的内容,如加大数学、语文读写、英语的学习比重,幼儿的室内外游戏和体育活动、社会**往与交流活动、艺术创造活动相应减少。这种不当的幼小衔接会令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孩子在幼儿园就累坏了,吓怕了,也对学习厌倦了,这对小学及后继阶段的学习十分不利。
教育相关法规政策已经明确规定:严禁小学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但很多培训教育机构,为了趋利,贩卖焦虑,存在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让家长买单。
因此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它直接关乎幼儿能否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
四、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园大班孩子到底该学什么?是否应该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学习大量的拼音?
二、 一些小型的幼儿园大班都在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等他们真正上了一年级觉得学习太简单,好像一年级可上可不上了。
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教孩子加减法、大量拼音及识字远远比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要容易的许多,但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真正需要掌握的应该不是这些。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应该学习怎样与人交流,与人为善,培养好习惯,为即将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大班应该培养孩子初步的生活习惯及技能:
1、培养阅读能力(包括表达能力)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遵守纪律,爱劳动)
3、培养孩子如何与他人(如老师、同学、朋友)交流沟通。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不能分心。
5、培养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交通安全等)
6、注重孩子的德育、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7、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理能力,注意倾听。
8、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些10以内的加减法。
9、培养孩子的洞察能力,好奇心。
10、在阅读中认字(很重要),尤其是那些常用的单体字
11、思维训练(观察、推理、判断、逆向、排序、思考等能力很重要)
12、身体锻炼(一定的体能训练)
13、时间的观念,学习的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活动任务)
14、注意力的集中的培养(专注力、持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