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02
  • 发布时间:2024-04-16 07:20:03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
内容详情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篇三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求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至六年级上学期所有的古诗宋词。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 为大家带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课件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篇三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课件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鹳雀”:一种鸟。“鹳雀楼”:楼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行

 (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

 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3)指名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

 2、学习三四行

 (1)谈话: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读三四行,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3)诗句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

 (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1、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2、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4、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白日衣山尽。()

 (2)、黄河入海留。()

 (3)、欲究千里目,()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至六年级全部的古诗词我们都收集整理好了,请查收。

希望有所帮助。

《小学阶段语文、英语、数字、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等》百度网盘资源大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对于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各科各类资料,我拍改们都收集、归类并定期更新。欢迎有需求的家长、老师收藏。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