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 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在进行着大调整,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出现急躁的心态,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有的父母只知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改变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孩子立长志。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父母只有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孩子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孩子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挣大钱,就想做什么工作。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父母应该告诫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孩子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正如赫伯特所说:“人不论志气大小,只要尽力而为,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2.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比方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一点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的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有针对性地“磨练”。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孩子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孩子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噪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孩子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孩子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4.用榜样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父母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其次,鼓励孩子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你应该与他平等沟通几次,打开他真实的想法,他肯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把这个兴趣找出来,给他创造条件让他能着手去做这件事,当然玩手机 游戏 不在此列啊。
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喜欢的,擅长的,选择能实现的,创造条件让他去做,先把专注力培养起来,让他体会专注投入到某件事上的乐趣和成就感,逐渐形成专注的习惯。同时还培养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可能是他以后人生的财富。
让他做你喜欢的事,他必然浮躁。去发现他喜欢的事。
爸妈可以这样做:
一般说来,大多数孩子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活动频繁、目的性不专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此,家长不应抱怨,而要施加一些积极的心理影响,对孩子进行心理矫正,帮助孩子尽快改掉这些毛病。
1、找原因
有些孩子不专心是因为学习内容对他们来说太简单,对所要专注的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则是因为学习内容太难。对这些“消化不了”和“吃不饱”的孩子要分别对待。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专心,只追求孩子学习的结果,而不问过程。
2、第一时间培养良好习惯
有的孩子做作业不专心,与上学之初家长没有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有关;孩子刚入学,回家做作业时,家长一会给孩子水喝、一会给孩子东西吃、一会又和孩子说两句话。时间一长,孩子就养成了做作业时吃东西、说话,不专心的习惯,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克服这种过分关心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
3、适当陪伴
孩子学习早期,学习的坚持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有限的,父母在一旁的陪伴对孩子是一种支持。不过,妈妈不要在旁边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最好在旁边专心做自己的事情,给孩子树立一个专心做事的榜样,不要总对孩子说话,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4、循序渐进
有时可以想办法逐渐改善他的注意力“长度”。比如:设置短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并且帮助完成,再逐渐加长。比如,让他玩拼图,先拼4-6块的,知时间内即可完成,让他有成功感,然后逐渐加多,他的注意时间也会加长。
5、创造良好环境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帮助他集中注意力。比如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让他分心的事,如大人谈话、大人看电视等。
6、订个君子协定
和孩子订一个君子协议,只要按时完成了学习任务,就可以看最爱的电视节目。但是,如果在中途开小差,玩玩这个摸摸那个,导致没有按时完成任务,那么就不能看电视了。这种协议的方式,是在妈妈和孩子在共同协商之下形成的,比仅仅是妈妈制定规则的效果要好的多。适当的运用这样协议和奖励的方法,会有不错的收效,但要注意的是,妈妈要遵守协议,不能在孩子完成任务后剥夺 娱乐 时间,而布置了更多的任务。
多数孩子的心性是比较不容易沉稳的。一般孩子的注意力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延长。是也可以对注意力进行培养或者训练。
说孩子心性太浮躁,不专心。这是表象。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或者是他就是正常的。不专心的方面也分为几种。一种专注力不够,注意力不够。嘛,就要有耐心的去让他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尽量的维持,长时间的去陪伴或给予安全感。另一种就是可能小孩的营养不良或者营养不均衡造成的类似多动症的一种症状。可以进行相关的咨询或者治疗。
具体建议参考一下有关的资料,看看孩子的注意力到底能集中多长时间,对照一下。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你好,很高兴与你分享此问题,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做父母的用心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请问孩子几岁?
首先说孩子太浮躁的原因,
1.多数是因为孩子心没有安定下来。其实是他内心缺乏定力,缺乏耐心的表现。他总希望并迫切看到事情的结果,希望可以快点到达理想的彼岸。孩子的想法是好的,但万事都要循序渐进,有时即使最终目的达到了,结果也多数不会随人意愿的。
2.多数情况,孩子心浮气躁也和父母有一定的关系。有时候,父母会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使孩子总是患得患失,又迫切满足父母的要求,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压抑自己,有时会封闭自己,便成了心浮气躁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也不是绝对,我只说大多数情况。
那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改掉做事毛燥的问题?
1.我们做为父母一定要耐心,细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只有自己做好,才会以自己的行动切实的去影响到孩子。在孩子
3—6岁时,注意孩子的敏感期,抓住了,此时教育很省心。如,我家老大两岁开始亲子阅读,每天有规律的和我一起讲故事,坚持半年到一年,做事,看书,自然专心。老二,快两岁了,每天有半小时亲子阅读。
2.如果孩子上小学了,那从现在开始,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参与一件重要的事情,此时父母多与孩子互动,并在其中体验他的一种快乐。其实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孩子的专注力慢慢会好转,有所提升。
3.孩子如果从小养成这样的坏习惯,要想改掉,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时间和发展时间。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多鼓励,少责骂,让孩子感觉到爱和被呵护。这样一来,他的成长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只要父母及时发现并引导,相信你的孩子仍然能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法,首先我们在教育孩子之前要避下面几个雷区:
雷区一:在不懂现在孩子的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几十年经验进行教育,那会适得其反,孩子连起码的仰慕感都没有,他自然也不会听你的教导!
雷区二:不停的说教、唠叨、打骂等方式教育孩子是不行的,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强迫,更何况是贪玩的孩子们,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无限的抵触情绪!
雷区三:虚假的鼓励表扬,无限的给他带高帽子,实际上就是变相要求,但什么都不怎么懂得的孩子能读懂这里面的要求么?当然不懂,结果还漂起来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无疑是无效的教育方式!
雷区四:切记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某某孩子对比,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产生阴影,逐渐就会消磨他的斗志。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教育:
首先,要找到孩子为什么会浮躁,浮躁的根源在哪儿?
寻找问题的根源是需要有方法的,我们要从孩子的各方面来了解孩子,他的生活、学习的各种活动都是有机可循的。从一些小事入手,看看他完成一些任务是能力上跟不上,还是心思总挂念在他喜欢的事上,这就可以诊断出他的问题根源。这就是要密切观察,旁敲侧击,不要单刀直入,以免打草惊蛇。
其次,对症下药。诊断出问题了,这就好办了。如果是他在从事一些活动的时候,开始很冷静,做着做着就开始浮躁了,之后就放弃了,那么这些任务应该是超出了他目前的能力范围了,你就要及时帮助他,给予正确的引导,陪他一起完成。这样久而久之,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通过努力 探索 得来的成就感,未来他就会主动去探究新的各种任务,逐渐就安静下来了。还有一种是他没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但还是用繁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显而易见,他对这个领域的任务不感兴趣,这个时候他的心里肯定挂念着他的 游戏 ,玩具等等。这类孩子,我们要把需要完成的任务迁移到他感兴趣的事物上去,或者可以成为等价交换的条件。逐渐培养他能够踏踏实实的完成一件事的习惯,时间长了,这样踏踏实实的完成的任务多了,他的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同时要及时地引导孩子多培养几项新的 健康 的兴趣爱好。让他的精神有了新的寄托,逐渐就会取代旧的恶习及不 健康 的兴趣爱好。
再次,家长自己也要审视一下自己,您在家是否是安静的,您给他创造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否是安静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每天都是和和睦睦的,安安静静的,也有读书、看报、写字等爱好,那么这个孩子也会受你的影响,自然就安静的做他该做的事。简单的一个例子,他正在在学习,你在打 游戏 ,那么孩子能安静的学么?那么如果他在学习,你们父母也在看书、学习,那么你们家就像图书馆的氛围,那正是安静的好氛围,此时此景,我相信您的孩子也浮躁不起来啊!
最后,最好的爱是陪伴,最良的药也是陪伴,家长懂了如何针对自己的孩子问题进行教育之后,接下来就需要长期陪着他一起克服这个问题,他需要时刻都有的影响力的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习惯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我是从事并热爱教育事业多年的一线教师,如果对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和我讨论,共同成长!
作为幼儿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突出,比较严重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教育引导方法干预,所以,给各位宝妈带来了,训练幼儿注意力的几大方法,一起来看吧!
每个人一天中都会有种种情绪波动,这是人的天性,而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很多家长反映,自家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浮躁该怎么办呢?
造成孩子心理浮躁的原因
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效率的社会,动不动就是畅销读物、排行榜、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这让抵抗力还不高的孩子眼花缭乱。在这种娱乐化和感官化的**下,便有了只注意表面而不注重内在的风气,他们追求速度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对知识的认知就变得肤浅,根本不愿意去深入研究知识。
2、家庭的影响。激烈竞争的压力使父母的要求过高,压力和竞争也直接影响着孩子浮躁的性格,竞争促使他们期望快速优化学习成绩,对学习结果认知的错误导致他们适得其反。
3、还有的孩子缺乏恒心,他们遇到困难就采取草草了事来逃避,甚至安慰自己已经学会了,这也是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的表现,往往是由于孩子在家里过于娇惯而使他们不愿过多投入精力,“浪费”自己的脑细胞。
4、孩子做其他事情可能就有沉不住气、易冲动的毛病,所以学习上也容易急躁、不踏实。
解决孩子心理浮躁问题?心理教育很重要
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比方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爸爸妈妈们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
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爸爸妈妈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炼”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孩子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
还有,爸爸妈妈们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不安分的情绪。比方说,在做事的时候,孩子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
只要孩子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孩子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用心做教育,陪孩子共成长。我是汤世声,我在互联网课堂免费举办《最强大脑》公益课,教你不一样的学习法,
孩子不听话、易怒怎么办?
? 1.接受孩子的愤怒
接受孩子的愤怒意味着允许孩子的情绪存在,即使父母实际上并不喜欢它。 它还可以让孩子们接受他们的情绪,并学习如何在愤怒中更好地生活。? 2.与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只会说:“别哭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同情孩子,帮助孩子引导他们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一边听一边帮助孩子安抚情绪,让孩子慢慢冷静下来。 必须让孩子们意识到一件事:发脾气是一种情绪问题,而不是玩具和零食解决问题的工具。? 3.父母以身作则,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很多孩子脾气不好,受父母影响。 毕竟,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时间最长。 为人父母是一种习惯。 你首先要限制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为孩子树立更好的榜样。 父母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发脾气。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吃大亏,严重的还会和父母吵架。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只会说:“别哭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同情孩子,帮助孩子引导他们的情绪。 首先对你的孩子说:“宝贝,妈妈理解你,如果妈妈是你,妈妈会非常生气/难过”。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一边听一边帮助孩子安抚情绪,让孩子慢慢冷静下来。 当孩子的脾气平静下来后,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讲道理。? 4. 制定明确的规则
如果孩子经常发脾气,父母可以将这些情绪归为一类: 第一类是孩子心情不好但不知道如何表达。 这可以被容忍并被告知如何正确表达情绪; 第二类是孩子故意大惊小怪,必须严格制止,孩子应该制止。 这样的行为。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奖惩机制。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他们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 相反,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也会受到一些小惩罚。 父母赏罚分明,会让孩子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孩子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孩子也会越来越有原则,不再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