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一年级的数学题把家长都难住了,你见过哪些你看不懂的数学题?

一年级的数学题把家长都难住了,你见过哪些你看不懂的数学题?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02
  • 发布时间:2024-04-19 00:20:03
在学生时代,比较难的数学题一般都是奥数,到后来是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这些试题,实物性非常强,往往看上去非常简单,实际上做起来无从下手。人多老师总结出来了很好的方法,比如牛吃草问题等等。按照他们的方法,我们的做题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得分也会令
内容详情

在学生时代,比较难的数学题一般都是奥数,到后来是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

这些试题,实物性非常强,往往看上去非常简单,实际上做起来无从下手。人多老师总结出来了很好的方法,比如牛吃草问题等等。按照他们的方法,我们的做题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得分也会令人十分满意。

但其实这类问题不大具有实用性,因为生活中这样的问题不多,并且假设条件往往都不能实现,纯粹为做题而做题。这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不知道他们想考察那部分知识,目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觉得就是一部分证明题,做起来比较复杂。特别是代数几何交叉的解析几何,里面的内容看上去也不复杂,但要把有关公式都用上,还真不简单,需要各方面都比较熟悉。

例如:

一个桌子4个角,砍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二年级数学题。填空:2()2()2=32以3为底2的对数和以5为底8的对数的对数比较大小。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哥哥有12枚5分硬币,妹妹有10枚2分硬币,哥哥给妹妹几枚5分硬币,两人的钱数相等?11.一个回文数是这样的整数,它的各位数字从左到右与从右到左念都一样,例如8338、1331、12321。已知:A、B、C都是回文数,A、B是四位数,C是五位数,A+B=C,那么C是多少?

作为一个学生,多做这样的数学题,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让自己更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提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有哪些要求?

其实这两个版本,区别不是很大。以一份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期中试卷为例:

相比较来说,苏教版的数学考试,题目要简单一些。

第一大题共10个小题,全部都是10以内的内容,有按规律填数,画一画填一填,数的顺序,相邻数,数一数,上下左右,也有大小比较,加减法和写算式,总体来看,都比较简单,没有过于难过于偏的题目。

而且这份试卷,出题也非常灵活。

比如第三大题,画5个圆圈,分成不同的两堆,这其实是一道数的分解。一年级小学生,在学完10以内的数后,必须要熟悉10以内所有数的分解组成。只要熟悉这个,加减法就没有问题,能够熟练地计算出来。

再如上图的第四题找朋友,10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小学生都会计算,而找朋友这种方式呢,则比较新鲜、有趣,小同学遇到这类数学题,都能很快做出来。

苏教版数学期中卷,难度低不说,出题方式还非常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

上图的题目,直观形象,比较大小、高矮、长短、轻重,这类数学题,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了,生动而又丰富,将数学学习,充分运用到了生活当中,相信孩子们在做这类题目时,一定是充满了快乐,能够从中寻找到数学的趣味。

最后的看图列式题,富有层次感。

数学的出题,一定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有坡度。而这份苏教版的一年级数学测试卷呢,确实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一起来看,5道看图列式,是不一样的。

第1小题,看图写加法和减法算式,其实也是在复习数的分解和组成。第2小题,两道题目,解法是不一样的,如果能看懂图意,小学生就会明白,第一道是求总数。第二道呢,是知道了总数,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解法也是不同的。第3小题非常简单,一共有多少只小鸟?看图听题,就能知道做法。第4小题,同样复习了数的分解、组成,出题方式呢,又与前面有所不同,富有新意。第5小题,是一道活学活用的数学题,作为一年级小学生,非常容易遗漏“小华”,这里,要注意一下!

整体来看这份苏教版的一年级数学测试卷,非常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合用来复习前半学期的内容,相对于那些较难较偏的试题来说,确实非常好,既能让一年级小同学增强信心,又面面俱到地复习了前面所学,难度低,趣味性高,总体性价比也比较高。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的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即教材的第一、三、五、七单元;

2.统计与概率:包括分类比较和简单统计图表,即教材的第二、八单元;

3. 空间与图形:包括立体图形认识、方位与图形即教材的第四、六单元;

4. 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和“大蒜有几瓣”。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是: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学生分析 

一年级新生刚步入校园,基本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生源情况复杂。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完成从幼儿向小学生转轨,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少一些呆板的练习,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教学进度表

准备课“海底世界”——数数 1课时 

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9课时、找找周围的数 1课时 

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3课时 

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 18课时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 2课时、智慧广场 2课时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5课时、智慧广场 2课时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3课时、分积木 1课时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课时 

第八单元:雪山乐园——总复习 5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