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继平
(一)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苛求细枝末节),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参子(音zhuó)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既洗沐(沐浴)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太史公曰: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始微时,与萧何善 微:地位低
B.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任命,授职
C.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让:谦让
D.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遭遇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一遵萧何约束
B.举事无所变更
C.帝富于春秋
D.然无言吾告若也
3.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参“严守高帝法令”的言和行的一组是
(1)至者,参辄饮以醇酒(2)复饮之,醉而后去(3)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4)试私从容问而父曰(5)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6)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A.(2)(3)(6)B.(1)(4)(5)C.(2)(3)(4)D.(1)(3)(6)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当官后,曾与萧何不和,但萧何却不计前嫌,推荐曹参接自己的班当丞相。事实证明,曹参当政后的一系列举措,顺应时代要求,很受后人称道。
B.曹参任丞相后,不仅自己无所事事,日夜喝酒,而且在下属来办事时也叫人喝酒,使人开不了口,办不成事。
C.曹参的行为引起了惠帝的担心,私下要曹参的儿子加以劝谏,不料其儿子却被曹参严厉教训了一番。
D.曹参与惠帝的对话打消了惠帝的疑虑,使惠帝认可了曹参的做法,但曹参最终还是被惠帝体面地罢了官。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2)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参考答案]
1.C/责怪
2.B/A法令制度;C年纪;D不要说
3.A/前“与”为“让”的意思;后“与”为“和”的意思
4.D/(4)是惠帝的话;(5)是曹参反问惠帝的话
5.D/文中无罢官的内容
6.(1)国家的事情不应当由你来多嘴(2)(那些)想追求虚名的官员,总是被(曹参)斥责、罢官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是沛地的人。秦朝时是沛地监狱的普通官员。曹参早年地位低下时,和萧何关系很好;等到都当上将相后,却有了矛盾。到萧何将要死时,所推荐的接班人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任丞相,做事情没有什么改革,完全按照萧何制定的法令(行事)。他只要挑选到那些不善于说话、忠实稳重的官员,就叫他到丞相府来任职。那些说话写文章讲究细枝末节、想追求虚名的官员,总是被(曹参)斥责、罢官。自己一天到晚喝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他的宾客看见曹参不办事情,凡来的都对他有话说。凡是到他那里的人,曹参总是拿酒来叫他喝。见有人想说话就再叫他喝酒,直到喝醉才让他离开,到底也不能开口,人们已习以为常。曹参的儿子曹任中大夫。惠帝对相国无所事事感到奇怪,“难道认为我太年轻吗?”惠帝想。于是对曹说:“你回去,试着私下不动声色地问你的父亲说:”高帝刚离开群臣,新皇帝还年轻,你作为丞相,一天到晚喝酒,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拿什么替天下分忧呢?‘但你不要说是我要你说的。“曹郑重地洗了个澡,找机会陪着父亲,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劝谏了曹参。曹参却大怒,鞭打曹二百,说:”快给我去陪皇帝,国家的事情不应当由你来多嘴。“到上朝时,惠帝责怪曹参说:”跟曹有什么关系呢?是我叫他劝你的。“曹参摘帽谢罪说:”您自我估量跟高帝比哪一个更圣明威武呢?“皇帝说:”我怎么能跟先帝比呢?“曹参又说:”你看看我和萧何比哪一个更有道德才干呢?“皇帝说:”你好像比不上萧丞相。“曹参说:”您说的话对呀。再说,高帝和萧何平定天下后,法令已经清楚明白,现在您当政,我们大臣恪尽职守,严格执行,没有疏忽,不也可以了吗?“惠帝说:”好,你不要再说了!“太史公说:百姓饱受了秦朝的残暴后,曹参能让他们休养生息,所以天下都称赞他的美德。
--------------------------------------------------------------------------------
(二)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史记·滑稽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抵掌:击掌
B.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 枉法:歪曲法令
C.方今妻子穷困 妻子:妻子儿女
D.不足为也 不足:不够
2.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A.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B.若无远有所之
C.优孟前为寿
D.廉吏安可为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面各句分成四组,全都与优孟“以谈笑讽谏”有关的一项是
(1)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2)岁余,像孙叔敖(3)必如孙叔敖,不如**(4)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5)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6)欲以为相
A.(1)(5)(6)B.(3)(4)(6)C.(2)(3)(4)D.(1)(2)(3)
5.下面是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一向是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因此孙叔敖把解决儿子贫困的问题交给他,优孟果然不负所托,把孙叔敖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B.为了完成孙叔敖的嘱托,优孟作了长期精心的准备,其目的是为讽谏寻找合适的机会。
C.优孟是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他妻子的一番思考,被他直接拿来讽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D.优孟的“歌”,从贪婪和不贪婪对自己和家人都没有好处这两个角度说明还是不要为相好。
6.把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2)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参考答案]
1.D/不值得
2.D
3.B/A就,即使;C是,被;D他,语气词。
4.C/(1)孙叔敖子语(5)讽谏结果(6)楚王打算
5.C/并未征求其妻意见,故作姿态。
6.(1)女人说千万不要做官,楚王的相不值得做。(2)想做一个廉洁的官吏须严守法令,到死也不敢做一点不对的事。
[参考译文]
优孟是原楚国的一个艺人。身长八尺,擅长巧辩,经常用谈笑来讽谏。楚国的相国孙叔敖知道他是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对他很好。孙叔敖患病将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很贫困。你去见优孟,就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因贫困背着砍来的柴草,正碰上优孟,就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我的父亲将要死的时候,嘱咐我如果贫困就去见优孟。”优孟对他说“你不要到远地方去。”此后,优孟就穿上孙叔敖的衣服,带上孙叔敖的帽子,拍着手谈话。一年以后,很像孙叔敖,连楚王和楚王左右的人都不能辨别。一次,楚庄王办酒,优孟前去祝贺。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想请他任相国。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与老婆商量一下,三天后再来就任。”楚庄王答应了他。三天后,优孟又来了。楚王说:“你老婆的意见是什么呀?”优孟说:“我女人说千万不要做,楚王的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做楚相,竭尽忠诚和廉洁来治理楚国,楚国因此能成为一霸。现在死了,他的儿子穷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只得靠打柴来养活自己。你一定要学孙叔敖,不如去**。”于是又唱道:“住在山里种田太苦,难吃饱饭。出去做官,自己要靠贪婪才能积聚财富,要不顾廉耻。死后家里虽能富,又怕受贿而违法,做坏事犯大罪,落得个自己死,家庭灭。贪婪的官怎么可做呢!想做一个廉洁的官吏须严守法令,到死也不敢做一点不对的事。廉洁的官怎么可做呢!楚国的相国孙叔敖坚持廉洁直到死,到如今妻子儿女穷困不堪,靠打柴活命,不值得做啊!”听到这里,庄王向优孟道歉,并马上去叫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地方的四百户封给他,用来供奉祭祀孙叔敖。
1. 求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3篇,带有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曰:“儿辈遂已破贼。”既累,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10.指出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兵逼肥水而陈B.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C.秦兵遂溃D.死者什七八答案 A(陈:同“阵”)11.指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草行露宿,重以饥冻(严重)B.执其淮南太守郭褒(遵照执行)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D.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边界)答案 C1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②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
③众遂大奔。 ④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A.①与②同义,③与④不同义。B.①与②同义,③与④也同义。
C.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也不同义。D.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同义。
答案 B1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属同类的一项( )例句:皆以为秦兵且至,昼夜不敢息。A.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B.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C.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D.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
答案 C14.阅读下文,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两项(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A.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已:已经。B.已而楚相亡璧 亡:同“无”,没有。
C.门下意张仪 意:意料。D.仪贫无行 行:品行。
E.共执张仪 执:捉拿,拘捕。F.掠笞数百 掠:抢掠。
答案 DE(A项“已”:停止;B项“亡”:丢失;C项“意”:怀疑;F项“掠”:拷打)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汉世有老人,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俄死,田完没官,货财充于内帑(tǎng,收藏钱财的库房)矣。1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侵夜而息 息:休息。
B.聚敛无厌 厌:满足。C.或人从之求丐者 丐:乞求。
D.我倾家赡君 倾:全。答案 D(倾:尽,活用作动词,用尽)1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恶衣蔬食”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岁恶不入,请卖爵子B.荆王曰:“先王之衣,何其恶也?”C.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D.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答案 B(不好,坏。A项,年成不好;C项:丑,与“好”相反;D项:诋毁,说坏话)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复相效而来”的“相”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B.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答案 C(偏指“他”,其余均偏指“你”)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余②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③,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注 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当时楚国的上将军。②陈余:被围在钜鹿的赵国将军。
③王离:与下文的苏角、涉间都是秦将。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皆沉船,破釜甑 釜:锅。
B.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军营。C.莫敢纵兵 纵:纵容。
D.诸侯皆属焉 属:归属。答案 C(纵:放出)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项羽。
2.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5篇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11.催景俘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14.颜回好学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16.陈实与“梁上君子”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
3.小俞。17.赵简子元日放生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
3.鸠4.担当、胜任。18.3邓攸弃儿保侄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
3.①死②逃跑③死19张之万马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20.王安石辞妾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21.宋仁宗忍饿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
3.①近来②匹配、比较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22.范仲淹罢宴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23.顾荣施炙1.①讥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24.逆旅主人无情1.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
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26.岑鼎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
3.①相信②诚信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27.杨万里与“诚斋”1.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自己。
28.和氏壁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29.幽王击鼓1.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
3.失信于诸侯。(五)品性30许生端方1.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
31.王安石待客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
32.范文正正直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
3. 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50. 田赞谏荆王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
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意者为其义耶?甲兵之事;析人之音,刳人之腹,堕人城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荣。意者为其贵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
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
51.唇寒齿亡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我书没带回家。..没法给你打出来。
.要不给你一点网上的资源关于文章背景等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 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 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 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8)。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 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25)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26)。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 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 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 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
虞在晋南,虢在 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 其下则左昭右穆。
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
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 虞仲一起出走。
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 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
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 公的祖父。
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
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
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 戮的对象。唯:因为。
逼(bì):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
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 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同“洁”。
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5.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有哪些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 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答案 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D.诡踪迹,草行露宿 答案 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 C(日光;A:环绕/掉头。
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 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案 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动词,“责骂”的意思。
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D项中①形容词,“稀少”;②形容词,“新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6. ~~求~~《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的部分答案以下仅供参考(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
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 ( 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
1. 高考文言文语法详解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
2. 怎样讲好高中语文语法课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考纲已经不要求单纯的语法考点,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是否在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完全由教师掌握。这就造成了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往往淡化处理语法教学,而学生也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学习语法。这导致了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课文分析不明,文言文读不懂,语言题乱做。许多高中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现象都不能解释。这也造成了教师在高中语法教学上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培养学生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很有必要。
结合实际运用与高考需要,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有如下途径和步骤:
首先,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运用具体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对学生有效的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包括语法术语、现象、规则等。比如,在散文教学中,分析重要语句时,可以进行语法的分析,再进行意义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文句。
其次,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后,教师要及时补充教学系统的语法知识,以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较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加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当然,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和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的关系,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可以以简单的框架式呈现,课时控制在三节左右比较合适。过少则不能完整呈现系统,过多容易超出学生的理解承受能力。
最后,要把语法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包括课堂教学和高考试题解析上,这样才能教有所依,学有所用。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实践时,可以结合语法知识分析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词汇。而在语文考试中,也要运用语法知识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如病句辨析题、同义词辨析题以及句子扩展、压缩、变换题等。甚至在作文题上,也要依据语法知识,减少表达的错误。
因此,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法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真正认识语文的意义,增强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力。
3. 高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 ﹏”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 〕”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4. 高中语文古文当中的全部的语法 急用焉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式吗。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是基本句型。要注意的是特殊句:
省略句: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特殊句式,基本上三句就有一句是。省略有很多类型,比如省主语啊,介词啊,要靠你自己慢慢积累。给你两个例子,“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判断句:判断句很好认,一般来说会出现判断词,典型的判断词是“者。。。也。。。”例子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倒装句:倒装也有很多种类型啊。直接给你例子,后面是现代语序,
1.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一食或尽一石粟。
3.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被动句:被动句比较简单,一般就“见。。。于。。。”或者见,为。。。所。。。或者为。
臣诚恐见欺于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至于取独,楼上说的不错,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是“之”,这种时候,之,一般看似可以翻译成“的”,但是其实不是,是取独。全称其实叫: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说用在主语谓语之间。例子有很多,《逍遥游》里面就有很多:“夫风之积也不厚”之类的。。。自己去找找吧。
6. 高中文言文语法总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 :
1、省略主语。
◆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 草 木,草木尽死。
◆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你是问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v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v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v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v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7.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