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在哭泣》以真实的人物虚构出心理治疗的推理故事。故事节奏紧凑,思维缜密,步步推进核心,看着两个主人公心中疑惑渐渐明朗,自己心理的一些问题也得到觉察。是一本很有启发的书呢。
现摘抄部分内容如下:
1、
被别人关注,会为一个人带来多强的满足感啊。布雷尔深信,年老、死别、比朋友长命的痛苦,就在于缺少了被人关心的机会,过不受关注的生活,就是一种痛苦。
(所以,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双方之间如果缺少关注,两人会越来越疏远,最终留下遗憾。反观我自己,就因为童年时父母对我的关注太少而心存遗憾。毕业工作后就总有一种期望领导关注自己、指导自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2、
我的疾病属于我的身体,但是我的身体并不是我。我是我的病痛与我的身体,但它们不是我。二者必须被超越,如果不是在物理层次上,那就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
(这段话还是比较难理解,我目前的理解是“我”这个整体除了肉身,还有超越身体的意识形态。就比如弗兰克·维克多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到的,即使身处纳粹集中营,但他还是有着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自由。)
3、
必须首先彻底地认识自己。为了做到这点,人必须把自己从习惯的观点移开,甚至离开一个人本身的年代与国家,并从一段距离之外来检查自己。
(要认识自己,就要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因为旁观者清。为了做一个旁观者,就得跳出原来的框架,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来省事自己。
践行清单:周末花一整段(至少是两个小时)在一个从未去过的咖啡馆、书店,剖析自己。
4、
任何杀不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即使在痛苦过的昨夜,一觉醒来,似乎也变得更有力量。晚上似乎是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积压在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的瞬间,能量也得到了积攒)
5、你爱的是欲望,不是欲望对象
(第一次从冲哥口中听说这句话时,还无法完全理解。多看几遍,再结合自己的例子,发现很多时候买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大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空虚。)
6、
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完全为了他人。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
7、
一个人借由选择一种产生压力的生活方式,而无心地选择了病痛。当这种压力变得足够强大或足够长久时,它会反过来触发易受牵连的器官系统,在偏头疼的案例中,就是血管系统。所有,你看得出来,我所说的是间接选择。严格来说,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
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
每个人都是不忠实的,每个人都无法踏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框架,同样,也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框架。而每个人必须在承认这种限制的前提下,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但,每个人又都是狭隘的,人们都无法踏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终其一生,从未观看到自己,却只看到了别人,而且还是自我以为的看到。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面具,自从有了社交,并进入了社交的圈子,就开始不停的变换面具,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圈,从而达到自我以为的满足,成就。而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那张脸。
每个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思考,或许这就是一场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赎。
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思考,思考无法逆行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是无能的.,无用的。就像人死了,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
我在故我思,人之所以可以思考,是因为存在,但又何为存在?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样思考?有效思考?
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放弃,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放弃?而如何存在?怎样活着?为何思考?怎样死去?应该是人生的四大主题吧!作者:鱼中水
昨天老婆在看一部和心理学相关的**,叫《当尼采哭泣》,我因为无聊,也跟着老婆一起看。老婆说这种片子你看不进去的,肯定觉得没意思,我笑着说那可不一定。结果看到一半老婆倒先去睡觉了,我则继续接着往下看,最后竟然看完了。
在这个**里尼采因为恋情不顺想要**,他的女友因此请了当时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布雷尔为其进行心理治疗。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尼采和布雷尔相互向对方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两人都战胜了自己的精神障碍,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说老实话我对尼采那部分没有太多感觉,但对布雷尔的那部分印象深刻。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讲这个布雷尔医生的现实生活和梦境,这两部分经常穿**行。
布雷尔是个医生,在现实生活中他要给病人看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他爱上了自己的一个女病人,他经常在梦境中和这位女病人进行各种交往。这两种意识的内容在世俗的道德体系中是矛盾的,不相容的,但都是同一个人的思维在不同方面的真实展现。
到最后,在尼采的分析和鼓动下,布雷尔勇敢地抛弃了妻儿去寻找那个梦中的爱人,却发现她已经爱上了别人。布雷尔万念俱灰,这时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最终投水自尽,却被弗洛伊德救了回来。
而这一切其实是他在被佛洛依德催眠之后所做的梦,当他回到了现实中间,发现一切其实都没有改变,这才意识到了家庭和亲人的重要,最终抛弃了对女病人的幻想,重新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整部剧我大概看懂了,但是其中的很多对话、内容因为涉及到比较深的心理学知识,我也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看来,现实生活包括布雷尔和尼采的沟通主要展现他常规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梦境则主要展现他潜意识中的东西。之前我从老婆那里听到过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知道人有意识和潜意识,平时潜意识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它却会在梦中经常出现。
老婆学过解梦,我曾把我做过的一个梦说给她听。在那个梦里,我开着车一直在寻找泊车的位置,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片草坪,却在倒车的时候把车开进了一条沟里,结果翻车了。
老婆听完我对梦境的描述,问我:“你觉察一下你的生活和工作,有没有‘失控’,有没有疏忽什么特别严重的细节,有没有什么你潜在担心的灾难”,还问我“有没有什么觉得‘自作自受’的事情”?
我自己对我那个梦的解读完全不会想到这些,对于翻了的那辆车我以为代表的是家庭,因为当时车上坐着我们一家三口,我以为这个梦预示着我们家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老婆说那辆车代表的其实是我自己。
虽然最后我们的讨论也没有达成什么明确的共识,但我感觉那个梦带给我的启示还是挺大的。就是我那段时间的状态确实有点“失控”,因为我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我设想过很多次,如果我辞职了会怎么样,也想过很多的后果。这个梦其实是我的潜意识中对这些设想的反应,就是我无意识地认为如果我辞职的话一定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而这种想法其实和我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是一致的。虽然辞职的结果会是什么我根本不清楚,但那种担心却是实实在在的。
那辆车的翻倒并不是代表我害怕家庭会受到影响,而是我在潜意识中一直在担心无法控制自己的未来。
这部《当尼采哭泣》让我觉得意识和潜意识其实是在互相影响的,尤其到最后,潜意识的梦境带给了布雷尔极大的震撼,导致他在苏醒之后对原来现实中的很多问题的看法都改变了,尤其是对妻子,对家庭。原先他觉得这些都不是他所需要的,甚至让他觉得很厌恶,但是最后他才发现这些其实才是他最为关心的。在这里,潜意识对意识的改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个**其实就是在探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进一步是在讨论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其追求自由之间的矛盾。布雷尔最后的那个梦其实就是受了尼采“你要去追求自己真正的自由”的暗示才做的,而在现实中他的意识和潜意识最终达成了一致。
说老实话我不知道这种结局是不是为了迎合世俗的观念,我其实是有点失望的。在我看来,现实中更多的时候每个人都在社会责任和心灵自由之间挣扎,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完全没办法调和,斗争是一直在持续着的。
佛洛依德在剧中的戏份并不多,只是为一些情节做了推动而已。他在剧中是布雷尔的学生,后来成了著名的心理学**,他的《梦的解析》是后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他的学说是不是也是受了布雷尔这些经历的影响呢?
现在不管是功夫片、战争片还是喜剧片都不能再引起我太大的兴趣,那么是不是可以花点时间和老婆一起多看看这种剧呢?也许还能带给自己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不过那些心理学的书我肯定是不会去看的,太晦涩难懂了,就连我对这部**的理解和分析我都不知道是不是准确。对我来说,能让自己的脑子动一动,享受一点思维的乐趣,还能跟老婆多一些沟通,也许就是这部**带给我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