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管理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简称,工资、管理模式参照公务员,但是本质上编制还是事业编制。常见的参公单位有矿管、工会、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
参公,即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比较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参公与公务员的区别
公务员和参公,可以理解为只是编制不同,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
公务员全部使用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但绝大部分参公(另有极少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众团体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使用行政编制)和普通事业单位是事业编制,普通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在编人员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普通事业编制在编人员需经过考试才能调入参公单位和党政机关,而公务员和通过考录的参公人员是可以相互调动的。
除了编制不同,参公人员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法律责任,附则等等,包括退休,包括交流调动等待遇是一样的。
参考资料:
参公身份是事业编制。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与行政机关和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参公管理身份的确立,能够增强参公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参公管理的身份保障了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类同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参公单位人员管理是按照公务员法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参公单位人员在权力、义务、待遇、晋升等方面和公务员是一样的。其中,待遇方面和所处单位与地区工资挂钩。职位晋升方面,参公单位人员可以相互进行双向交流调动,对比之下,一般事业编则受到限制较大。个人成长方面,参公单位人员可以选择遴选之路。当然,随着公务员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参公单位在个人发展上也有了更多的晋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