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与辩证思想
对于我,读《易经》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神差鬼错。又或许,与《易经》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时间在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读《荣格自传》,读卡伦.霍尼的心理学著作,读西方哲学史,读《***诗词》等等。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正在读书的我,脑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神话,毕竟人类哲学的源头,就是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国人,当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
于是,我买回来了两本书:《山海经》和《易经》。
应该说,一翻开《易经》,读了几页,内心已经完全被震撼住了。毕竟在这之前,我的认知与大多数人一样,《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是神学,是迷信。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明白,这是自然哲学,是咱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读书,我向来是“不求甚解”,自然对于《易经》也是这么一种心态。所以,我没有仔细地钻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没有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去渗透其中的涵义。如果让我去背诵其中的句子,我应该只会其中三五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关于其他的,我几乎就背诵不出来了。
即使如此,《易经》还是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撼与惊讶。
恰恰好,在我偶然与《易经》相遇的同时,也是很偶然地在网络上刷到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也是在这时候,我了解到网络上早已掀起一场易学热,早已掀起一场国学热。像于丹易中天南怀谨曾仕强金佩荣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学**们,早已火遍了网络好些年,不仅如此,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末世预言”也是一片火热。
不得不说,我被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吸引住了,算是马马虎虎地听过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曾老先生的《道德经》讲学视频也马马虎虎地听了一遍。从个人观点上,我是极其认同曾老的国学文化观,甚至认为曾老无愧于当代孔子的圣贤之名。至少在当代国学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曾老先生应该是其中一个领跑人。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读《易经》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学思想的内涵,无始无终,无穷远大,飘缈不定,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也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有朋友问我说,“你读《易经》呀?读懂了没有?学会(占卜)了没有”,我笑笑说,“没有,要是以后会了,就外面路边摆个算命摊子,挣个饭钱。”
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们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于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上,无须拿《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大道理扰乱他们平静的日常。正如《系辞》曰:夫《易》,广矣大矣。易之阴阳道,显于乾,藏于坤,有形于器,无形于气运中,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边,无不是《易》的“爻(变)”。
所以,关于《易》,我只能说,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广阔,你的格局有多大,那么《易》正好对应你的思想与格局之大。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一千种人生,一千本《易》。关于科学,我们所有人已经有一个共知,那就是科学文明起源于哲学思想,恰恰《易经》最正确的解读,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自然哲学,就是天地宇宙间最原始的辩证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让我写些什么读后感,那么我只有这几个字:辩证思想。《易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辩证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核心思维,是维系与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科学界,辩证思想或是逻辑关系,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科学思维。的确,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科学原理学说,哪个能脱离逻辑思维,哪个能不扯上辩证思维。
不仅如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后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后果、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左邻右舍.....,哪个成语没有辩证上的逻辑关系?又比如说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正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为核心?又比如老庄之道,不正是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处不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我们百姓日常的饮食文化与结构,都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的。我们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无不存在辩证上的逻辑关系。有成语曰,以小见大,知微识著,从辩证逻辑关系上,天地万物间,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自然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说到自然规律,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是自然规律?对于时间,自然规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日出东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对于人类生存,自然规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规律性。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自然规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然规律就是: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国强。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关系里,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不一样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在这其中,“前因”又是必须有“前因”,“后果”又必须是下一个“前因”的前因。以此类推,事物发展的关系链,其实就是反反复复的“因果”关系网。
事物的因果关系链里,无论“因”,还是“果”,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的随机变化,“结果”当然也是随机变化的。但前后之间的“变化”存在相互依附的关联性。
所以,事物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规律。而这个不变的“规律”可以对应事物发展关系链里任意一个“因果”关系点。
在中国古哲学观里,易学和道家的思想观,“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道”又是分为阴阳。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有众圣贤曰: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至简……。所以,“道”虽为自然规律的化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无色无形的,无处不在的。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数理化的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规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已经证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很强大的实操功能,并可用来服务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所以,在人类科学方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已经被应用于人类服务上,已经变成肉眼可见的房子车子电视等等实物,也已经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时代。
由此可见,《易经》里的自然规律,从辨证思想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应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性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易经》六十四卦、河洛图、阴阳五行、自然风水学,中医辨证,太极文化,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被归纳于封建思想,归纳于“玄学”封建迷信。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上,这些“封建思想”是被强烈反对和谴责的。
于是,很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从辨证思想上论证,这些落后的“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却又都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上,都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个历史观,正确与否?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观,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应该是“错误”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标准?以此来正确定义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但无论以哪个历史观为标准,中国人都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实证其中一个历史观的正确性。比如,以辨证唯物观上,孔孟儒学其实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说会道的中国人,至少能举出几千个历史事件,证明孔孟儒学的迂腐和迷信。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这头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学,另一头又在狂热高歌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他们拥护与支持孙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拥护与支持***思想。殊不知,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还是孙公的民主思想,还有***思想,追溯起来的文化源头,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学思想。
所以,说到底,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乃至由易学思想洐生出来的天文地理风水学中医学,还是应该归纳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里。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学性,具有自然哲学性,具有社会实用性,从整体性思维意识形态上,中华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也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遵循科学性的发展规律,是必然性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从辩证思想上,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并不符合“封建、迷信、落后”这三个特点。五千年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个历史观,是错误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迷信”。
的确,如果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不科学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那么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从何而来?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结合上,而(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的存在,又必须建立另外两对(父十母)的生命结合上。人类生命通过繁洐这种方式,有规律性地一代代传承、发展、壮大。在人类生命繁洐传承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还是文明这些意识形态思想,必须是产生并依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学界一直有个争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从唯物主义,还有物种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只母鸡,尔后才能实现母鸡下蛋的客观事实,尔后才是反复循环的繁殖:“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又说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定义上,唯心主义是形而下学,即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决定意识。其实这个哲学辩论议题,是一个变相式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意识的产生与传承发展,必须是依附于某些客观物体上,比如人类文明史必须以人类生命繁洐史为承载体,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必须通过依附于宏观世界的实物体,实现其能量的传承和转换。所以,从辨证思想上,在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一定先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定是关系链的基石,而后才能洐生“意识决定存在”。
由此可知,从辩证思想上,关于人类哲学,自然哲学观一定是先于其他任何哲学思想而存在于人类意识中。而对于科学本身,天文地理学必须先于其他科学,而后才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更高层次更精细化的人类科学。同理,自然科学一定先于社会人文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命诞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运行等等构造成的人类适宜生存环境,必须在人类生命出现前已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可脱离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而社会人文科学,一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关系而存在与发展。
天地万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运动等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类社会活动和意志而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但人类从来改变不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改变不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改变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必须依附于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科技生产力无法改变时间空间这些大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地球资源,依赖天体运动。这种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和意识而改变。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必须依附自然规律而存在,如果说自然规律是一种运动,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意识,都必须与这种运动同频率。人类的基因数字密码,恰好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而吻合。当然,以现有的人类知识,我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视其为偶然事件。然而,从自然哲学观,即唯物主义论观点,宇宙万物间所存在或是发生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有规律性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人类基因数字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相同,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易经》六十四卦这组数字密码(0,1,2,4,16,64,384……),应该归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命,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精神意识特征,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是应该在自然规律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人类科学文明虽然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最高级的科学文明始终无法突破自然规律,无法突破时间空间上的自然属性,无法超越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的,对于咱中国人,《易经》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春夏秋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风水,建筑力学,中医学,军事等等都是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农耕活动中。不得不说,巜易经》的实用性太高,影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当代,《易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彰显于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我们很多人从主观意识上否认《易经》的实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迷信,是玄学思想,是反科学精神的。但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又处处有它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闲聊间,脱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当代中国人总是很有趣,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按老祖宗那一套来。
是的,作为儿女,与父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没有父辈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摆脱来自于父辈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你的父辈,他们的身上,又怎能摆脱来自于他们上一代父辈们的文化印记?潜意识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相隔几千年,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内在文化意识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这些传统人文,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观意识上的文化价值观为准则,去批判与否定老祖宗的文化,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的人生,始终被父辈们所影响着,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来自于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从哲学辨证思想上,这是无法成立的哲学命题。
然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所有人又必须不断去否定来自于父辈一代的文化,必须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某些所谓的落后与迷信文化,我们才能继续走在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从思想上,寻找到前进的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并且继续又把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影响自己的后代,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关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关于易学思想,关于老庄孔儒之学说,关于墨家法家兵家思想,关于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应不应该被遗弃与否定,这样一个争议题,始终一直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是一个无法有正确答案的争议题,但我们一定会在激烈的争议中,继续前进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思想潮流,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或许,这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真正意义,无论正确有多少,错误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讨论与争辩,终将会让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走进一个新的生活愿景。
《荣格自传》读后感
我的个人阅读分为向外和向内,对于向内这一大类,荣格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我很享受阅读荣格的过程,他有非常清晰的部分,也有让人疑惑遐想的部分,对弗洛伊德的体系感兴趣,但同时也知道,他的理论虽然迷人,甚至改变了很多艺术创作的理念,但在目前的心理学教材中已经被逐渐淡化,更不用提荣格,他甚至更像一个cult般的存在,加上他后期的一些理论趋于玄学,提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观点,跟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但仍然有许多让人疑惑的作品和见解。
荣格有非常solid的理论框架,没有他后期那些语焉不详甚至半萨满式的魅力,甚至因此陷入到很多种族歧视的争论中。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荣格的人来说,当然是读得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这本书也是如此读下来的。
荣格虽能让其中读者直面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并不太能驱使人有所行动有所改变,意思是所谓获得实用性的那种受惠。
心理学相关作品是一个考验读者高低的试金石,而把一个人重新放进另一个框架里去自我审视、重新行动的确很困难,但至少你能够看到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法:他不是鸡汤似的,他有效,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
当然,作为一个荣格爱好者,我深知他的学说在国外受到多大的zz不正确的批评,但也深知其中有许多的亮光和天才般的洞见,哪怕是他最被诟病的人格地质学。
由于我对荣格一生的著作都要搜集阅读并不是希翼什么所谓成长,故也没有将荣格推荐给他人的欲望,暂时也不太想讨论。一切都归咎于我对自己的认识:
无论外界什么评价,我深知自己除了偶尔能靠着心血来潮时的那点动力加一把劲,多数时间都是一个逃避型的loser。假装在既定的铁轨上面运行,其实一圈一圈不停反转着地心引力的过山车。
不过或许也有那种觉得自己很lost的人,这本书值得一看。
荣格自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荣格自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一种思考方法。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一些知道我在开线上写作课的朋友们时不时会问我: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也许是我水平还不够。)
首先,我们对“提高”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提高”的标准是什么?有人看你的文章?还是可以独立出版一本书?还是消除自我批判的屏障,开始自由自在地写?如果你只是这么不关痛痒地问问,还没开始去做这件事,那你对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当你对这个概念清晰了,你的写作能力也会在悄然提高。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边缘,没有行动起来,再多的理论都只是纸上谈兵。
对于那些已经行走于写作之路上的朋友们,关于提高写作能力,有一个 黄金定律 ,哪怕你问的是世界著名的写作**,他们也会这么回答:
多读多写。
写,和很多种艺术一样,如画画,唱歌,跳舞等,是一种输出。写的艺术,不但有视觉的美,还有听觉的美。视觉,我们看到文字,编排,获得信息。听觉,获得信息之后,不再停留于视觉上,而是产生一种声音,一种可以永久留在你体内的催化剂,可以影响你的行为。于我个人之见, 阅读更偏向于听觉的艺术 ,哪怕它不像音乐那样能让你的耳朵能听到什么。阅读所用到的器官是—— 心 ,你听到的是一种 无声之声 。
视觉和听觉的两种美,结合起来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灵感受,激起内在微妙的变化。我们作为读者能从文字中获得这样的感受,那我们转换成为作者呢?如何给别人营造这种感受?
那就要把我们作为一个输出的载体,我们需要有可以输出的东西,再考虑输出的方式。
“先有可以输出的东西”又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得,有些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感悟,你自己本身就有的;有些要靠输入,也就是 ——阅读。
在我的写作课上,每次课程结束,我都会跟学员说:“要想建立自己的 写作风格 ,首先要建立自己的 阅读风格 。”
个人的阅读风格也是要悉心培养的。阅读风格和每个人对衣服的品味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并不能说我的阅读风格就是好的,你的就是不好的,最主要是 找到自己的感觉。
下面我会从几个方面来分享我是如何阅读的。
我把选书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有什么样的输入,就会有什么样的输出。如果你选到的书都不能让你打起精神来,那还读它干嘛?
我阅读的很多书,都是它们来找我的,不是我去找它们的。 这么说起来还挺玄乎的,这如何说起呢?
这个关乎 内心的渴望 。当你内心很想弄清楚一个问题时,宇宙的能量就会以你无法理解的方式运作起来,帮助你解决内心的渴望。当然,你的渴望必须要很纯洁,而且要很强烈。
我根据内心的渴望而阅读,哪怕那些书一点都不畅销。书的好坏,跟畅不畅销没什么关系,反倒是有“畅销书”字眼的,或者有“快速入门、成功学、如何成为富人......”等等字眼的书都不看。之前还看过一些写书的帖子,有些人还会根据市场需求而写那些所谓畅销的内容,我也觉得那也是荒诞至极。
如何选书,要看你是否需要它,它是否能满足你的需要。这跟挑伴侣一个样。从你选的书,也可以看出你取向和品味。
举个选书的例子:
我无意中爱上了曼陀罗,我跟它有很深的连接。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弄清楚一些问题。于是,我上网找相关的信息。我读到一篇关于曼陀罗的论文,那篇论文里引用了这个领域核心人物——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些话语,从而让我知道他的一本书:《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读这本书时又让我知道了另外两本书——《金花的秘密》和《心理学与文学》。这样读下来,我便对曼陀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我也解答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很多时候,选书就像滚雪球。 当你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概念,一些让你产生疑问和好奇的人物或者信息,顺藤摸瓜,下一本书就会出现。你并没有刻意去寻找,它们就会跳到你眼前。这种状态是一种很流畅的 “吸引力法则” , 你的意念是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下次阅读的时候,不妨问问你自己: 我需要什么?我渴望什么?我有多渴望? 从和自己的沟通开始。
选书关系到你能不能如视珍宝地读完它,读完了会不会像宝贝一样珍藏它。这是阅读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以上述的方式得到一本书的话,那你会对书的内容很期待,你巴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大家都知道,“如何读”影响着我们的输入和吸收。很多人都说,读完一本书都不知道学了什么,也很快忘记自己所读到的。
要想从书中学到点什么并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读的时候必须 和作者建立一种连接感。
我会用以下几种方式,建立这种连接感:
我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跟作者对话,就好像作者在我面前,我会回应他们。这种回应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在书里画画写写。比如,当我读到一些我很认同的,我就会写上:“对,太对了!”甚至一些简单的“嗯”“哈”“wow!”“Yes!”“Good!”之类的。
我看书时必须拿一支笔,没有拿着笔看书,就好像近视眼的人出门忘了带眼镜。如下图:
阅读,除了吸收一些信息,最精华的部分在于 如何思考 。如果你还只是停留在吸收信息的阶段,那这就是“没学到什么”的主因。
通过上面的对话式阅读, 当我读到一些段落时,我会很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会停下,我不会再阅读后面的内容,而是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见解,然后再继续阅读。 几乎每次我的见解都和作者的一致,那种感觉会让我忍不住拍大腿叫好!我为作者叫好,也为自己叫好,与其说我在阅读,不如说我已经在写作,我已经在输出了。
当你培养这种阅读习惯,不管你阅读何种书籍,这种思考就会很自然地产生。
我阅读保罗.柯艾略的《朝圣》一书,当读到这句话:“你说得没错。如同大部分的朝圣者,你我走过圣地亚哥之路,学习了拉姆修行术,体验到的都是博爱的另一种形式: 热忱 。”我对 “博爱和热忱” 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于是我停下来,写了空白处的那小段话,然后我再接着读。我发现和作者的思想完全一致。于是我又在旁边写上:“哈哈!我的分析是对的!”
这样的阅读习惯,让我们和作者共同进退,我们不单是阅读,还和一个素未谋面的人通过文字的形式在灵交。
很多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一些精华的内容记录下来,我也是这样。除了抄写精华的内容,也可以画,像思维导图那样。我没学过思维导图,但是这种忍不住要画的行为好像与生俱来。如果我不画,在脑海里信息就像散乱的珍珠,我必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链子才会舒服。
至于怎么画,也许有章法,但是像我这种没学过的人来说,我只能用我自己的方法。 (有时候,你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更适合自己。)
首先, 我不是一边读一边抄,我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再来做笔记。 我觉得在阅读期间做笔记会妨碍阅读的连贯性,但是在阅读时候的对话和思考都会标注在书的空白地方。当我回头查阅时,我会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精华。
再次,我必须要对整本书有一个全貌图,它的主题是什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什么,我就会以这样的切入点来画。
比如下面我阅读史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这本书时, 关于写作 章节所做的记录:
以及保罗.柯艾略的《朝圣》一书关于隐喻和象征所做的记录(象征代表的元素是我自己的理解,这里是个归纳):
读书笔记也不完全只是抄,在抄的时候,你也许会有更多的疑问,这时候就可以把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也一样写出来,就像这样:
读书笔记里用画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 视觉记忆法 。中国人潜意识里用的就是这种记忆法,这跟我们的象形文字有关。我们自小通过象形符号来记忆信息。在阅读的时候不妨试试以“相机”方式把重要的段落“拍”下来,储存在脑海里,等你想要提取的时候,“看着”这张照片来获取信息,这就容易多了。
有些人喜欢给自己设立一个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时间,我很少规定自己要多少天看完一本书,但是我会让自己 保持阅读的状态, 并且 读 完一本再开始一本。 阅读的快慢不是决定你学习到多少的关键, 而是 要坚持 ,让它成为你的一种习惯。 当自己没有时间阅读的时候,也不要气馁,你可以抓住一切的机会来阅读。我出门都会带书,这是必不可少的。在等公车,等人,排队的时候就可以阅读。其实阅读的时间挤挤就会有很多。当你能做到无论什么场合下都能专注地阅读一本书,那你已经爱上阅读,或者爱上那本书。
我的阅读类别有两大类: 信息类和文学类
信息类就是一些能够给你知识储备的。例如:人物传记,心理学,历史,科学等。文学类则以小说、诗歌、散文为主。
信息类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明白这个世界像个万花筒,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东西。
文学类有助于我们的写作创作,从“知道”的智力层面上升到“懂得”的情感层面。文学类的内容更加让人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是一种人性的表达艺术。你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别人的影子,甚至整个人类的影子,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缩影。
有很多朋友跟我探讨,他们读了,也思考,也理解,就是不知道 如何形成一个自己的一套系统。
我们阅读别人的书,那些是别人的语言,如何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那就是需要 “输出” ,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一味地输入,我们有时候会出现 “消化不良” 的状态。输出的方式,除了 “写” ,例如“读后感、书评”之类的,还可以 “讲” 。
之所以说为什么提高写作能力要多读多写,是因为 “写”有助于 消化输入的内容,同时你所输入的已经开始作用于你的输出。那些噼里啪啦跳出来的词句,很有可能就是你阅读所遗留下的印记,你已经无意识地把它们提取出来。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至于如何写,那是我写作课要解决的问题了。无法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加以概括。我这次分享的另外一个种方式 : “讲” 。
很多当老师的朋友都可能有这样的感受:讲过哪一课,下次再讲这一课时连教材都不用带了,因为那一课已经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我们阅读到的东西像故事一样“讲”出来。 (这个在训练儿童阅读时同样适用。)
举个例子:
下面这张图是我在整理胡适先生的人际关系的时候画的。我看着这个图,拉着我先生给他讲故事。讲过一遍,我再也不会忘记我所阅读的内容了。后来,我一看这个图就会知道其中某个人物的故事,谁与谁的关系,甚至连内容所处在书籍的哪个位置,或者网页的哪个位置我都记得。因为我在讲的过程中,我把我原来“拍下来的照片”提取出来,顺着照片的内容来讲。这幅图是我阅读好几本书以及数个网页信息的精华。
当你阅读到一定量的时候,可以整理出自己的书单。这份书单不是推荐给别人用,(有时候你也可以推荐出去,或许对别人有用呢!)而是让你拥有自己的个人图书馆。在你家的书柜里,可以分类地摆放各类书籍,方便你在写作时候的查阅。同时,也可以帮助你清理一些你看过又不需要珍藏的书籍,可以赠送朋友或者捐给一些需要的机构。
阅读也是一门学问。在网络时代,阅读让很多人走上自学之路,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样一个时代,需要我们好好利用起来。
学习没有环境的制约,只有各种借口的制约。
好了,本次分享到此结束。愿大家在读与写之路上收获满满!
-本文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