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贵自然》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贵自然》经典解读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02
  • 发布时间:2024-05-11 10:00:24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贵自然》经典解读 诗词贵自然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王国维所倾向的往往是自然之美。 他不喜欢诗词中用代字,滥用典故。 他厌恶为了赠送他人或者为了
内容详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贵自然》经典解读

诗词贵自然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王国维所倾向的往往是自然之美。

他不喜欢诗词中用代字,滥用典故。

他厌恶为了赠送他人或者为了赞美 *** 而作的功利性文章。

他厌恶歌功颂德做枪鼓手般的吹捧,他厌恶装作道德模范,讲一通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并凭借这些正确的废话,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沾沾自喜。

文章粉饰过重,恰恰说明它的内容是轻的,情感是贫乏的,粉饰过重,便是轻浮。

犹如一味强加妆饰的女子,如果不是不自信,那就一定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光,或者卖弄 *** 。

真正的美是不和功利挂钩的,真情发自肺腑,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自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言论,实质上都是在围绕着自然清新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包括他提出的境界之说,强调诗词的气象之说,实质都是指向文学的自然和真诚。

王国维本就是一个极其干净的人,这个人的干净在生活上是这样的,那么在思想上更是如此,只有纯净的文字可以打动王国维,或许这也是他之所以也沉迷于《红楼梦》之中的原因。

不少小说总是沉迷于暴力的美学,比如《水浒传》里面梁山好汉中的英雄,杀人不眨眼,并非只是对贪官污吏。武松去杀蒋门神的时候,几乎是进门看见谁就杀谁,马夫、丫鬟、老妈子杀得一个不剩,最后还要心满意足地在墙上写:“杀人者,打虎英雄武松也!”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意气风发!里面写杀人之多之狠,只是一个句子就足以寒人之心了,句子中说武松杀人的时候把刀都砍缺了。这样的暴力美学,更多的是对枭雄的崇拜,似乎谁有力量就去崇拜谁,那实质上也是皇帝的位置总是属于那些控制了力量的人。更何况,《水浒传》里的宋江也是个银样镴枪头的人物,反贪官却始终是归于皇帝,骨子里还是一个奴才,不过是凭借一个英雄的名号逞了自己的一时之快。

《三国演义》更是醉心于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的权术。《西游记》给我们讲述的还是一个富于反抗的英雄,但是这个英雄的反抗最后总会得到唐僧的收拾。唐僧的收拾法则有两个,一个是温情主义,为悟空缝补衣服,嘘寒问暖;另一个就是杀手锏,念紧箍咒,也类似于苦口婆心的教育还不行的话,只有执行不听 *** 就枪毙的办法了。

王国维喜欢《红楼梦》,里面是女子的世界,尽是青春期真挚的情情爱爱,儿女情长,柔情蜜意,鄙视功利,崇拜女性,悲悯万物。

在王国维评论《红楼梦》的专著里就这样说:“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这里的宇宙似乎不好定义,它好像是人生之漫漫,又可以认为是时光之无穷。人生看似漫漫,相比起无穷之宇宙,相比起无穷之时光,实则短暂。

如若人的现实生活过得干净,心灵必定是愉快的。

这人生的长度似乎在宇宙之中凝固了,或许漫长时光的流逝,它本身就是凝固的,消逝的时间无处停留,未来的时间抓捏不住。这样一种混沌的状态,将我们包裹其中,我们再在里面生成各式各样的欲望。本是一片混沌,这一牢笼的包裹,生成的欲望是人情感的反应,自然之欲望,得失之悲喜,无穷无尽之烦恼,终了之时了无意。

王国维的悲天悯人就在这里,他欣赏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个人之悲苦,却也是终生之悲苦,人人苦于自身之欲望,他的痛苦更多的是看清世事后的承载,他为自己承载,也为着所有人而承载。

这样的情感是纯粹的、自然的,乃是悲天悯人之真诚。

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如何理解,

《人间词话》成书于1908年,到今年刚好是一百年。百年来的寂寥悲戚,早已在远去的风中飘散无踪。再读此书,好似夜听花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人间词话》诚为古典文艺美学巨著,但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部词评书来读。读《人间词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读王国维。他的学识和才华奠定了评论的基础,他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却决定了评论的方向。王国维最注重的是“真”,他本人也是一位诗人,最终他不肯违背自己内心的“真”而选择了结束——结束自己的生命和毕生的理想。书中好词佳作的深情婉致亦让人心灵震颤,我们在读王国维的同时,也是在品读其中掩藏不住的那一缕缕久远的幽香。

《人间词话》被很多人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古典文艺美学有极深刻的影响。

解读这本词话之前,还是先聊聊老王吧。书如其人,这话一点都没错。

有句话说,古往今来中国三大天才死于水,其一屈原,其二李白,其三王国维。这话传播甚广,影响甚深,也为《人间词话》赢得了无数关注的目光。但事实上,这话有些言过其实了。屈李王三人不是同行,看看静安兄的诗词,再看看屈李二位的哲学历史学上的成就,应该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王国维是天才,应该也算得上一个,但是屈李二位在中国古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巅峰之上的巅峰,天才之中的天才。正所谓说起楚辞,必颂离骚;说起唐诗,必称太白。而楚辞和唐诗,几乎可以说代表了几千年中华文学的渊源和鼎盛。不可否认,王老先生足够优秀,但把这么大顶帽子生生的扣在老王头上,还是嫌有些大了。公平的说,把王国维当作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应该更合适一点。

对王国维来说,写文学评论应该还算不得是他的主业,《人间词话》看起来更像是茶余饭后的随笔。静安兄的古文功夫可以说炉火纯青。他是当年逊帝溥仪封的“南书房行走”,还赏 “著在紫禁城骑马”。这要是在康乾时期,那可不得了,策马上朝,何等的威风。清代才子仿佛只有清初朱彝尊才享有此殊荣。老朱当年五十一岁布衣入选博学鸿词科会试,被招入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于是乎老朱兴奋之余写了首《恩赐禁中骑马》:“鱼钥千门启,龙楼一道通。趋翔人不易,行走马偏工。鞭拂宫鸦影,衣香苑柳风。薄游思贱日,足茧万山中。”好歹他伯父朱茂晖也是明末复社成员,为国家危亡忧心劳力,老朱怎么就不学学同为大儒的顾炎武、吕留良拒绝清廷征召呢?当然了,到了那个年头,所谓“著在紫禁城骑马”真正的赏赐不可能是高头大马了,估摸着也就是一个小马鞭。那阵子溥仪早已退位多时,也没多少钱,估计买的还是地摊货,可真委屈老王了。老朱后来可是担任廷试读卷官,想来王国维的地位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当时如果溥仪当时能重开科考,出古文试题十有八九要找他的。

《人间词话》妙语连珠,不落窠臼,对诗词看法深刻独到,但他对词人的看法却不尽公允。在我们看看老王如何点评千古名句,如何点评历代词人之前,先来了解了解他的生平吧。他的观点和他的性格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委实有莫大的关系。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祯,字静安,又字伯隅,号礼堂,又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他4岁丧母,父亲王乃誉是商人,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也甚严。因此王国维自小养成孤僻的性格。

王国维出身书香门第,但并不热衷于科举,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不中之后更加倾向于新学。1898年甲午战争后他到上海在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加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用业余时间师从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此时王国维开始接触到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并开始萌生了对相关著作的浓厚兴趣。罗振玉很欣赏王国维的才学,于是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二人由此结下深谊。1901年他在罗振玉资助下赴日留学,后不久因病回国。1903年他出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此时他开始阅读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对其学术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6年,罗振玉去北京在学部做官。王国维随之入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次年改任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调等职务。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罗振玉对他说: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王国维听了罗振玉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犹太巨商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老先生认为这是“大辱”,悲愤之中欲以死勤王,结果在家人严密监视下未遂。1927年,北伐军即将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老王恢复帝制的最后希望破灭。这时候老王终于在留下那句著名的遗言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后,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正应了葛洛夫的那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老王就是这么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拐弯的人。说句老实话,也只有老王这样执著的人才真的是块研究国学和史学的料。前面说他不能与屈李二位齐名不假,但是尊称他老人家一声**那还是不过分的。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亦幻想着清廷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老王至死也没有剪掉他的辫子,这在当时是少见的。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的沉没、消失,永不再现。王国维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中国的古文明已经步入迟暮之年,再也经不起西方列强的摧残和国内革命浪潮的冲击,走向了彻底的没落。

《人间词话》才情高绝,但一些观点却失之偏颇。老王对历代名词和词人的种种看法,不仅仅源于他深厚的古诗文功底和卓然的才华,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王老先生的这种固执、保守而又带着些偏激的性格。

王国维《人间词话·见真知者深》经典解读

《人间词话》论词主境界,不为虚无要涉之谈。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融入传统的词话形式和传统的概念、术语、思维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人间词话》是中国第一部将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融会贯通的文论著作,此书吸收了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使之于传统美学相融合,提出一套系统的美学观,其核心思想是“境界说”,“词以境界为上”,还进一步提出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 与“出乎其外”等内容,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在当时一新世人耳目,影响甚大,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间词话》采用传统评点式的词话形式,语言精练,意味隽永,缀以词家名句,本身即是文学佳作,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有人认为追随清王朝而去;其人间词话,也是古典词话批评形式之最后追随者。“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对人间入乎其内,观乎其外,难道只能于词中实现?究竟如何能够分清何境可有我,何境可无我?王国维与《人间词话》,“足透此中消息”欤?

王国维《人间词话·见真知者深》经典解读

见真知者深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杜十娘爱上了李甲,以身相托。

孙富对李甲说:“此乃真情,不可相负。”

任何一个读者的感受恐怕都和孙富一样,因为此乃真情,不可相负。

其实,这里还是提到了一个真情实意的问题。

孙富对浪荡子李甲的劝告,我们对杜十娘悲惨命运的同情,都出自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杜十娘对李甲的真情。

不管真情实意身后的那个人是谁,是端庄的大家闺秀,还是人所不齿的青楼 *** ,只要是动了真情都一样能够打动他人。

此乃真情,不可相负。

能让我们动心,并且认可的,只有真情。

此则,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好的作品,写感情一定沁人心脾,写风景一定豁人耳目。文辞都是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的感觉。对对象的描写深入细致,表现得真实而深刻。

写诗写词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拿着真实自然这一准绳去衡量古今作者作品的优劣,一般是不会出大错的。

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真实自然的作品,越是情感表达真挚的作品。

只有如同真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永远欺骗观众。

这里的“其辞脱口而出”和诗词有境界的要求是一样的。

真实不做作,才能有精妙的意境。

也只有在真实生活层面上的意境,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得到的。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